在4月20日舉辦的中國汽車流通行業藍皮書論壇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對部分省市具有地方保護性的汽車消費政策提出建議。她表示,可以通過汽車行業的消費稅后移,讓地方政府有積極性鼓勵汽車消費,打破地方壁壘。
記者梳理發現,在促進汽車消費方面,廣州、寧波、煙臺、吉林、鄭州等地相繼出臺了“地產車”(指“當地生產的車”)支持政策,對于消費者購買“地產車”給予獎勵等。比如,寧波對當地汽車生產企業在本年首發投產并列入國家《車輛生產企業與產品》公告目錄的新車型,累計產量突破1萬輛后,產量每超過10%給予50萬元補助,每家企業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吉林購買一汽奔騰,給予車價3%的補貼,最高不超過3000元等;鄭州對整車企業生產的“國六”標準新車,在該市每銷售1臺給予生產企業3000元補助,同時獎勵總量前10名的限上汽車銷售企業,每家給予50萬元獎勵。
郎學紅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產車”的獎勵政策呈現出了地方保護的抬頭狀況,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打破地方保護壁壘,建議國家能將汽車行業內消費稅后移,從原來生產端征收方式,后移到經銷商銷售環節征收,拓展地方收入來源。消費稅后移,部分稅收能留在地方,可以有更多資金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消費的砝碼,改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