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對大家來說可能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不論是特斯拉、蔚來、樂視汽車,乃至前幾天刷屏的“理想智造”等這些不斷涌出的新能源車企,多少會讓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并且新興造車企業即使是強如特斯拉依舊陷入產能問題,像蔚來的產品也明顯沒有傳統車企的成熟,更不要說遠在天邊的樂視汽車了。正當大部分人對新興新能源車企普遍看低的情況下,昨晚,一個低調地成立于去年的新品牌——華人運通,卻高調地宣布了它的入局......
文章開始前,要說明的是,本文絕大部分資料都來源于華人運通官方發布會,并且絕大部分技術的工作原理尚未公布,所以僅供大家參考。
華人運通的創始人有誰?
首先要搞清楚,華人運通是誰建立的。從資料可以知華人運通主要的創始人叫丁磊(不是網易的丁石石石),1988年復旦大學物理學碩士畢業便在上汽集團工作,曾任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通用總經理,上海張江高科園區負責人、浦東新區副區長、樂視汽車副董事長及中國及亞太區 CEO ,去年因身體健康問題從樂視汽車卸任,然后回到上海,成了華人運通。一個政商兩界都涉足過的人,選擇從樂視汽車離職后再成立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勇氣可嘉。
其次還擁有曾任通用中國首席執行官、上汽集團執行副總裁、克萊斯勒亞洲業務首席執行官、觀致汽車CEO的墨斐;曾任寶沃汽車德國總部全球董事兼中國區執行副總裁的陳威旭;先后在福特、捷豹路虎負責整車規劃及產品開發,曾成為“捷豹I-Pace(參數|圖片)賽車版之父”的馬克·斯坦頓等等。如此多大佬云集,算是這個品牌最好的背書吧。
華人運通除了做車,還要搞什么?
華人運通聚集了以上這些大佬們,到底要搞什么?又是只有新能源車?不跟蔚來等拉開區別,太雷同的話,也沒意思了。
所以按照發布會所說,華人運通并非一個單純的汽車企業,反而是一個相對中立的創新型出行科技公司。主要以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三智”為戰略布局,未來旗下主要擁有全新智能汽車的開發與制造;車輛、充電網絡及能源的共享;車聯網IoV及先進開放的自動駕駛技術;支持智捷交通的延伸;參與智慧城市的開發和構建五個業務。
而在構建以上的所有業務,都離不開最基礎的組成單位——智能車輛,就像人身體的細胞一樣,車輛就是細胞,最終的智慧城市交通就是整個身體。所以華人運通打算以超體智能架構HOA(Human Oriented Architecture)、引人共鳴的設計理念HOD(Human Oriented Design)、以人為本的整車開發技術HOV(Human Oriented Vehicle)這三個理念來進行車輛的生產與構造。
HOV(Human Oriented Architecture)
其中超體智能架構HOA,由開放的車輛電子平臺VEA( Vehicle Electronics Architecture)、道路監測平臺RSA(Road Sensory Architecture)和城市數據平臺CDA(City Data Architecture)三部分組成,目的是把車、交通、城市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架構體系的設計。也就是常說的車聯網,網連路,網連城,最終達到信息互通,交通效率最大化。
HOD(Human Oriented Design)
在人性設計理念HOD下,目前概念車(參數|圖片)擁有三個所謂的黑科技,分別是全球首創的氣流導正管理系統A.F.I.R.M (Air Flow Integration and Reclamation ManagementSystem)——車身造型與空氣動力學相結合、全球首個超現實沉浸座艙系統E.A.S.E. (Electronic Advanced Surreal Environment System)——車內擁有尺寸巨大的多曲面屏,能夠以圖像的方式展示車外視覺或模擬虛擬、線控可變位轉向系統RE.C.E.S.S. (RE-configurable Cockpit Electric Steering System)——采用線控駕駛科技,其方向盤可以轉換移動至車內任意座位,使車內三人都可以駕駛車輛。前兩個就噱頭一般,畢竟現在汽車廠在研發車輛哪有不進行空氣動力學考究的,而像AR技術在這些年也發展得飛快,流媒體后視鏡甚至倒后鏡都已經出現在一些量產車上了。不過最讓人好奇的第三個線控駕駛科技,目前原理尚未得知......
HOV(Human Oriented Vehicle)
整車開發技術HOV(Human Oriented Vehicle)方面,則由開放式電子電氣架構、全感官HMI人機交互界面、整車架構與模塊化研發等組成。
其中最形象直接的說法,就是華人運通未來的車輛會用類似MQB平臺的設想,某個位置是固定的(MQB平臺下的油門踏板距離前輪中心的距離是相同,而像前懸(車頭到前軸的長度)、前輪距、后輪距、軸距、后懸等都是可以調整的)。但是他們的這種設想不打算僅限于汽車,希望應用到甚至是鐵路、海上及航空出行等交通工具。從發布會現場演示動畫來看,他們概念車的固定位置是駕駛艙,駕駛艙可以隨時更換外部動力來源,從而變更交通工具的形式,前一秒車,下一秒就是飛機了,真是變形金剛也沒你這么酷炫。
說了那么多,發布會有什么實錘?
Concept A Active-agility連結概念車(左)與Concept H Hypervelocity移動概念車(右)
四輪轉向輪轂電機工程車-RE05
發布會說那么多后,車子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除了擁有上述黑科技的兩輛非機動概念車外,還有一輛電動工程車。前面那兩臺我們就不作評價了,主要是這臺工程樣車,其提供了14套不同工況/模式下的智能驅動邏輯,根據不同路況,4個獨立的車輪都可改變方向,并且能實時同軸兩邊車輪正反轉動,自由度比一般的四輪轉向要高,所以可以進行類似螃蟹橫型的車體行駛動作....而官方明確表示未來量產車方面將配有后輪轉向的多連桿后懸掛系統。
除此之外,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也出現在發布會上,根據發布會宣傳,華人通用正在自主研發國內首個基于車路協同的L4量產智能自動駕駛系統。目前,搭載多個傳感器、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的測試車輛已經在封閉道路已經完成超過100,000公里測試。
L4的自動駕駛是什么概念呢?根據SAE的分級,像普通車輛大概處于L0及L1階段,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ACC自適應巡航、自動放碰撞預警等系統最多只能算L1級別,而自動泊車等則處于L1至L2之間。目前市面上最接近L3級別,你又能買到的是特斯拉,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級別也僅僅是接近L3級別。所以華人運通的自動駕駛,即使有著車路協同的前提下,才達到了L4級別,也是有一定前瞻性的。而以上的四輪轉向及自動駕駛,是最快會應用到量產車上的。
那么問題來了,量產車什么時候來?
說了這么多虛無縹緲,消費者看得云里霧里的東西,那么到底什么時候開賣這個問題是最直接的。根據發布會后續采訪,華人運通方面表示真的量產落地要在三年后,也就是2020年到2021年左右會投放市場。
最后
華人運通的布局相對于單純造車,再去構建自己封閉生態的新能源車企不同,它是希望通過生產新能源智能汽車,從而推動智能交通的發展,甚至探索新型出行方式的可行性,最終可以成為一個未來出行新方式的推動者。不過造車本來就是一個極度燒錢的項目,目前很多新能源車企都在這第一步就遇到了很多問題,甚至一倒不起。華人運通的戰略布局之大,即使是擁有強大背書的團隊,都會讓人持觀望態度,畢竟只提出想法,具體解決方案還沒開始都是虛的。但正如華人運通這個名字一樣,運通、運通,不運怎通?目前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靜待量產車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