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初,相約北京。
6月的一天下午,在繁華喧鬧的CBD,有心覓得一處幽靜之地,豐田紡織(中國)常務副總經理莊志強與記者一起喝著涼茶,正兒八經地聊起座艙遇到“汽車四化”,汽車座椅的未來及百年豐田紡織如何應對充滿不可知的未來挑戰及機遇。
莊志強,畢業于清華大學,1996年在名古屋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后進入豐田汽車株式會社,負責發動機工程技術開發以及豐田天津合資項目的規劃和推進。2001年加入豐田紡織株式會社,負責豐田紡織中國及其在華各生產工廠的籌建。2016年,他成為進入這家百年企業經營層高層的首位華人。
二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中,莊志強在帶領豐田紡織投資中國市場、積極參與行業協會事務、確立豐田紡織在中國社會公益活動的方針及積極回報中國社會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變”與“不變”
對于中國汽車業來說,剛剛過去的2018年和當下的2019年,已經在中國汽車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筆。
2018年汽車總銷量是中國2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2019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仍處在一片寒意之中。記者發現,以豐田為首的日系車在華表現十分搶眼,銷量沒跌反升。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5月,廣汽豐田銷量達到254954臺,同比增長21%。
“豐田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堅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激勵。”莊志強對記者說,作為豐田汽車旗下歷史最為悠久的零部件供應商,從1918年成立到2018年,豐田紡織正好走過百年歷程。2019年,百年豐田紡織全新出發,投資中國市場。今年,豐田紡織擴建了在天津的汽車濾清器工廠。
當記者提及豐田汽車在華發展有何獨到之處時,莊志強的看法是,近兩年豐田對中國市場現狀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其在車型選擇、新車規劃等方面都提前考慮到各種因素。最為關鍵的是,豐田汽車始終嚴把產品質量關。
市場向來變幻莫測,豐田處“市”之道在于,把控“變”與“不變”,百年豐田紡織也參悟其中。莊志強告訴記者:“去年豐田紡織就在總結10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了其中的關鍵是‘變’與‘不變’。變,是顯而易見的,豐田紡織的產品、技術、人員、布局以及規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不變的是,百年來豐田紡織積極應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挑戰,及對產品制造的專注和對精益生產的堅持。”
■今天、明天、后天
豐田紡織,最早是一家紡織企業,從名稱上可見。隨著時代發展,它現今已是一家知名的汽車座椅及內飾企業。
與時俱進,永不停歇。應對未來變化,豐田紡織也做了諸多布局。莊志強介紹,在今年4月上海車展上,豐田紡織圍繞“QUALITY OF TIME AND SPACE”的參展主題、展出了豐田紡織“今天、明天、后天”的產品和技術。他說:“今天是指我們著眼于當前的傳統汽車,供應汽車座椅、內飾及濾清器產品。明天,即全面新能源汽車時代,豐田紡織也在積極布局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機轉子、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分離器等產品,目前已有小規模量產。后天,也就是未來趨勢,面向移動出行時代,我們投入巨資積極研究各種前瞻技術。”
盡管豐田紡織積極應對未來變革,但挑戰仍然無處不在。莊志強認為,汽車行業非常重視質量、成本及供應速度的管控。“在未來發展中,產品成本及響應速度上,我們會遇到非常大的挑戰。在中國需要更快的響應速度,包括提供新產品及投入新技術。為此,豐田紡織在2015年擴建了中國研發中心,以進行更多的現地化研發。”他說,這是其一。
其二,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智能駕駛,都是需要投入巨資的新興產業,當前外資及本土企業也都積極投身其中,但是在未來持續巨額投入中,能不能盡快看清方向,迅速找到適合未來的商業模式或產品,對我們來說,都是未知的挑戰。
■讓大數據算出未來座艙
“‘汽車四化’正快速影響著汽車產業的發展,豐田紡織也在努力適應新變革時代,為未來發展打下好的基礎。”在采訪中,莊志強娓娓道來,可以預見,他對此有過長時間的深入思考。
在莊志強看來,“汽車四化”中的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對駕乘人員駕乘習慣影響顯著,而電動化和互聯化在為實現這一變化提供技術支撐。電動化正在改變汽車動力。燃油車時代,汽車核心部件是發動機,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都投入到發動機技術的改進及效率的提升上,未來動力電池可能會取而代之。但是,汽車內部空間及其作用則是會持續存在的。面對這樣的變化,去年豐田紡織專門成立了新價值創造中心,總部設在日本,也在美國硅谷設立工作站。他透露,豐田紡織計劃今年在中國北京建立一個新事務所。
去年豐田汽車宣布,其要成為移動出行供應商。越來越多的車企及零部件企業也看清這一趨勢。作為一家座椅企業,豐田紡織能在移動出行領域發揮怎樣作用,這是豐田紡織不斷思考的問題。莊志強說:“我們總在考慮,未來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座艙空間,每年都會嘗試做一些新型座艙概念展示,并進一步了解未來社會需求。”在他看來,目前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是100年汽車發展帶來的慣性。現在一些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嘗試開發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等五感空間,實際上這是在探索未來的商業模式。豐田紡織在設計未來座艙時,會通過大數據采集及分析,更精確判別人類感知,從而嘗試設計座艙空間的新變化。
確實,過去幾年,豐田紡織在各大重要車展上陸續展出了一些面向未來的座艙概念。2019年CES展上,豐田紡織展示兩款自動駕駛概念座艙,分別為ACES和MOOX。
其中ACES座艙可主動調節駕駛坐姿、溫度等,讓駕駛者和乘坐者獲得最舒適的駕乘體驗。
另一概念艙MOOX(結合了單詞移動Mobile和盒子box)。該概念艙為完全自動駕駛車輛設計,類似于車輪上的箱子。莊志強告訴記者,這兩款概念車模型分別體現在L4及L5自動駕駛狀態下,豐田紡織對未來駕乘空間變化的理解和認識。
■發揮現地化優勢
豐田紡織在中國已有24年發展歷程。目前豐田紡織在華有19家企業,其中包括14家超過50%控股的企業。
豐田紡織在中國發展,莊志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2年,他帶領團隊率先在上海成立了豐田紡織在中國的首家全資子公司,后來增資成為豐田紡織中國地區總部暨研發中心,負責對在華19家企業進行研發、生產、經營等方面的統一管理,建立起了中國地區一體化的經營管理體制,確立起了在中國獨立進行用戶喜好調查、中國標準產品的研發設計,在中國建立起了豐田紡織全球五大研發中心之一。同時,建立起了在中國的法規、認證、涉外體制。
談及豐田紡織在華發展,莊志強認為,有三個階段。第一,起步階段(2000年之前),當時豐田紡織在天津、上海、成都建立了三家企業。第二,布局階段(2005年之前),這一時期從北到南,豐田紡織建立了10家企業,在這個階段基本上完成了豐田紡織在中國的布局。其中,包括與一汽、廣汽等重要伙伴合作。第三,大發展階段(2010年開始),這一期間豐田紡織在華進一步增產、成立了兩家公司,也對一些工廠進行了擴建。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目前豐田紡織在華的業務已經進入收獲期,整體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莊志強還透露了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小故事。1921年在上海設立的豐田紡織廠(從事紡織業務),是豐田集團在日本以外的第一家企業。也正是傳承于這樣的歷史,今天豐田紡織在中國24年的發展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果,并持續努力為中國做更多貢獻,回饋中國社會。
隨著豐田紡織在中國地區業務的逐步擴大,莊志強帶領豐田紡織積極參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組織的行業標準制定等各項行業事務,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2015年開始莊志強帶領團隊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攜手、面向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開展豐田生產方式的義務教育、公益培訓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離不開本土化(現地化)。對此,莊志強十分贊同。他認為,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不僅僅是豐田紡織,現地化是一項重要工作。
這些年來,豐田紡織在幾個方面進行現地化。
一是生產現地化。1995年進入中國,豐田紡織中國像一張白紙,現在有了很大改善,包括產品、技術、生產工藝、設備等各個方面的進步。莊志強說:“豐田紡織在全球范圍內有一些共同的生產指標進行月評。據我所知,在全球范圍內參與評比的企業近100家。在評比中,豐田紡織中國企業一直表現出色,甚至多次評比排名第一。在中國,豐田紡織在產品制造層面的現地化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是采購現地化。莊志強說:“除了部分零部件自己生產外,大量的零件需要采購,剛進中國時,我們進口件非常多,而現今不斷擴大本土供應商的比例。我們預計,純粹的本土供應商比例已經達到50%左右。”
三是研發現地化。坦率地說,大部分外資企業車型的原設計可能還是由海外公司提供。但是豐田紡織從2011年在上海總部建立研發中心后,強化了研發,特別是現地評價及試驗。2015年,又擴建了研發中心。我們一直在這些方面持續做更多努力。“當然,這也需要整車企業的配合,除了豐田系外,我們也在為寶馬、通用及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配套,并在逐漸實現現地化的研發、生產。“莊志強說道。
四是人才現地化。莊志強告訴記者,對豐田紡織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15年,豐田紡織集團提出現地干部推進計劃,豐田紡織中國的科長以上干部已經納入這一體系。同時,這一計劃有具體指標,到2020年,主要干部職位現地化率達到50%;到2025年,這一比例達到70%~80%。“在人才現地化培訓方面,我們更強化了評價挖掘及干部培訓教育等工作。”他說。
五是社會責任現地化,也就是強化豐田紡織在中國現地的社會貢獻活動。莊志強介紹,“我們明確提出了社會貢獻活動的三大方向,即‘環境保護’、‘人才培養’及‘產業貢獻’。這是基于豐田紡織在自己主業上的努力方向,也是在現地社會貢獻活動的具體方針。比如,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既堅持采用天然的植物材料生產產品、提倡節能減排、堅持綠色制造,又連續多年開展防治沙漠化植樹活動,為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做一份貢獻。”
未來,豐田紡織仍將以“變”與“不變”為重心,迎接百年不遇的汽車產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