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日產汽車計劃收購一家中國造車新勢力公司的股份,并已有技術專家在做收購目標的評估工作,潛在目標分別是威馬汽車、合眾汽車、車和家這三家國內初創企業,股份收購意向比例為25%的股權。
25%股份里的“雙積分”,旨在掩人耳目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情況》(簡稱“雙積分”,“雙積分”政策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坡后將發揮重要作用)顯示,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2018年乘用車產量為31006輛,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10542分,新能源積分7158分。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乘用車產量15307輛,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13470分,新能源積分0分。2018年日產積分狀況處于行業倒數第二。同時,日產-雷諾-三菱聯盟中的雷諾也是負積分。
從積分情況來看,日產的確需要增加積分以實現政策達標。但2018年日產在中國市場,僅推出了樓蘭HEV版和軒逸·純電兩款新能源車型。
2019年,日產已經將企業重心轉移至電動車市場。根據日產計劃,2019年其新能源車型將達3款,到2022年將達到20款,到2025年電動車將占公司總銷售額的40%。
目前,日產旗下全球累計銷售已達40萬輛的聆風純電動汽車,至今僅通過啟辰品牌引入。
日產實現“雙積分”任務的達標,依靠自身實力足以解決。但為何偏要涉足投資高、回報周期漫長、生存狀況不明朗的造車新勢力?
控股25%,并不意味著掌控權只有25%
占股25%,雖是雙積分的計入標準,這樣的持股比例或許并沒有表現出日產較強的收購意向。但對目前處于發展初期的造車新勢力而言,日產這25%的控股,或許是變相的絕對掌控權。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造車新勢力已經超過百家,由于汽車整車行業技術門檻高、整車制造基地和服務體系的因素,行業整體資本融資額已接近1000億規模,大面積造車新勢力已經站在生死線上。
其中,以新勢力龍頭企業蔚來汽車為例,2016-2018年累計虧損額已達到172.3億元。
中國造車新勢力正面臨來自于資金、技術、生產、渠道、售后的全鏈條式危局。像日產這種傳統車企資金流入,對于所有造車新勢力來說,是史無前例的,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還是財大氣粗的外資汽車公司。
除了對資金的迫切,造車新勢力在技術、生產、渠道等多個方面所面臨的困局,也有望解決,尤其是今后在市場銷售層面的“信任”難題。
對于造車新勢力的生存而言,最致命的是生產的汽車沒有市場敢買單。汽車直接涉及到生命安全,從蔚來汽車“一萬輛交付丑聞”不難看出,市場對無根的新勢力產品并不信任。但若擁有日產這樣的傳統外資車企背書,“信任”難題就有了突破口。
也正因此,對于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日產這25%的股權投資所主導的話語權可能并不只是單純的財務投資。
暗度陳倉,雙積分背后是謀局“獨資2022”
汽車K線認為,控股25%是日產在中國獨資的隱晦布局,未來增資和技術導入,將為日產進一步贏得中國市場的份額。
自2018年寶馬宣布調整與華晨集團的合資股比后,華晨徹底淪為代工廠。這讓在華外資汽車廠商開始蠢蠢欲動。大眾、奔馳,甚至日系的豐田,均相繼表達調整股比的意愿,但至今仍未落實。
不同于寶馬,大眾、奔馳的合資對象中方是國有汽車公司(上汽集團、一汽集團、北汽集團),無論是在政府資源或是市場渠道層面,中方均擁有較高話語權,調整央企股比不簡單。日產亦是如此(合資對象是東風汽車集團)。
據了解,2018年全球汽車市場下滑,日產卻在中國銷售汽車156.4萬輛,同比增長2.9%,中國市場取代美國市場成為其最大單一市場,占比日產全球總銷量超過25%。
自卡洛斯·戈恩( CarlosGhosn)被捕事件后,有消息透露日產欲回購被雷諾所持股權,日產-雷諾-三菱這個全球最大汽車聯盟,在市場衰落狀況下面臨瓦解。日產全球銷量第一的企業目標,唯有寄托于中國市場。但在目前央企實現自主品牌發展的重心側傾下,實現中國市場的獨資,對于日產目標的實現無疑是百利的。
此外,相比與東風合作,造車新勢力的互聯網思維,還能為日產更新渠道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日產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力。另悉,早在2017年,日產聯盟和東風汽車集團便宣布成立了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eGT),不過至今沒有產品問世。
汽車K線認為,投資造車新勢力25%股份,既能解決眼前的雙積分難題,亦可提前布局2022中國獨資大局。待2022年中國乘用車合資股比限制取消后,通過對造車新勢力增資、收購,并將核心新能源技術、研發人才、品牌價值導入,加上對汽車產業上、下游資源的控制能力,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勢必將對日產產生依賴性。
無需調整與東風汽車集團的股比,也能規避尚未到期的合同,即可實現中國市場的獨資,對于日產,甚至是所有外資而言,都將是更理想的選擇。
不知,日產這種獨資手法,是否會成為外資企業效仿的模板?(文章來源:汽車K線 葉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