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做智電資本論時,我隱約嗅到過這樣一絲氣息:2019年,可能會是造車新勢力的倒閉年。
不得不承認,造車新勢力的入市,給整個汽車產業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打法,推動了全行業的轉型升級。然而造車之路并非坦途,巨大的融資壓力之外,還要盯防強勁對手,面對這樣的內憂外患,他們的未來難言樂觀。
今年上海車展,造車新勢力集體出展,當時就有說法稱,這是造車新勢力大秀肌肉的時刻,但也是淘汰、分化的開端。百舸爭流中,如何憑借核心優勢脫穎而出,這成為眾車企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很多汽車企業領導在溝通時都會說到汽車產品越來越同質化,尤其是傳統應用層面,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汽車領域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的應用,主機廠都開始針對車載系統成立網聯研究院或者網聯部門。”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博士曾在談及智能汽車時表示。
5月27日,合眾汽車在上海舉辦媒體溝通會,第一電動受邀前往。合眾汽車智能駕駛研究院院長吳俊杰強調,面對競爭的同質化,車企一定要體現自己的核心優勢。對于合眾而言,真正的核心優勢是緊握“定義能力”。如何實現?——軟硬分離。
圖為:合眾汽車智能駕駛研究院院長吳俊杰
用有限資源最大化滿足用戶需求,從“陪駕司機”到“專屬司機”
何為定義能力?“就OEM(貼牌生產)而言,我們是最貼近用戶的,無論是汽車本身,抑或是功能,都是由我們來定義的。一輛車,要有怎樣的設計,具備什么樣的功能,才能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讓用戶更愿意買單,這些都由我們自己定義,然后再由我們的供應商伙伴共同執行?!眳强〗芙忉?。
那么合眾的用戶需要什么樣的車?合眾即將量產的合眾U,定價或為15-21萬,針對這一價位區間的消費者,合眾做了針對性深入調查研究,最后定義研發了“陪駕司機”。這是一款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吳俊杰介紹時并沒有用“Lx”將其定義,而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它能干什么。
“陪駕司機”類似于學員學車時的教練。在學車的時候,教練除了告訴學員如何讓汽車跑起來,還會坐在副駕駛的位子上,時刻觀察著路況,只要駕駛員出現危急情況,他會立刻踩剎車。在練習倒車入庫的時,教練還會告訴學員何時候打方向,什么時候回正方向?,F在,如何讓汽車跑起來,主機廠的產品說明會告訴你,而剩下的事“陪駕司機”可以做到。
另外,2021年合眾還將推出“代駕司機”,2023年會推出“專屬司機”。什么是代駕司機?簡單總結一下,第一是泊車代駕,第二是汽車在中低速行駛時,尤其遇到交通高峰路段時,實現封閉道路上的擁堵代駕。
研發過程中,合眾更加注重在控制決策算法上替用戶考慮。在這個平臺上,主要還是在硬件上有著不同層次的迭代,在目前這一代的計算平臺上,用的是英偉達計算模組,實現高清攝像機的圖像級別,同時還帶有車載影像。
吳俊杰介紹說,在這個平臺上,最終實現的是整車360度無死角的智能識別?!拔覀儠摵虾献骰锇橐黄痖_發AI視覺算法,跑在域控制器的前列。首先,我們會將大量的測試數據提供給合作伙伴,改進算法。另外,這部分的算法可以反過來將車輛行駛的路徑包括場景反饋到云端,提供場景測試”。
“我們一定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到用戶最需要的地方,最終成果才能稱之為核心優勢。我認為,我們的核心優勢在于對終端用戶的理解,以及對他們的研究。他們需要的東西我們要給到。如果用戶需要的東西我的合作伙伴有,那就把合作伙伴最好的東西給到用戶。如果合作伙伴沒有,那我們就自己做?!眳强〗苷f,“軟硬分離的趨勢當中,就已經體現了主機廠把定義能力作為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強調安全的智能座艙
從卡爾·本茨在1885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就一舉奠定了汽車的整體設計基調,在后面的一百多年里,汽車設計也始終未能跳出這個框架,汽車座艙也始終“進化”得比較緩慢。直到特斯拉的橫空出世,從各個維度刷新了人們對于汽車的固有認知。
伴隨著自動駕駛的來臨,人在車當中的精力開始被釋放出來,這就形成了第三空間的概念。隨著技術成本的降低,原本在飛機上使用的技術也開始運用到了汽車上,像平視顯示器HUD。語音交互、ADAS也開始應用于各類商業車型上,人們開始與車進行“情感”交互。智能座艙不再以人的控制為核心,而是以絕對放松的的狀態進入座艙,享受車艙生活。
“但對于合眾汽車而言,智能座艙首先強調的是安全,畢竟我們還是一個以造車為基礎任務的企業?!焙媳娖囍悄茏撗芯吭涸洪L張祺表示。
圖為:合眾汽車智能座艙研究院院長張祺
合眾智能座艙的安全性主要體現在三點。第一,合眾U是全球首款搭載透明A柱的量產車。由于A柱的盲區問題,經常在拐彎的時候會擔心撞到突然出現的行人。這個痛點一直存在,從造車角度來說,考慮到安全以及發生碰撞情況的出現,A柱、B柱、C柱、D柱,這些東西不能省。但是由于物理屬性的存在,難免會給駕駛員行車造成視覺盲區障礙。但透明A柱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同時合眾自行研發了“圓心追蹤”的算法,駕駛員頭部前、后、左、右晃動的時候,視角是不同的。如果景深固定的話,很容易失真。通過“圓心追蹤”算法,可以實時調整攝像頭的角度包括景深。
第二,人臉識別,識別成功率99%以上。人臉識別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有意思的是,合眾的人臉識別可以監控駕駛員的情緒,做到疲勞監督。
第三,車內生命體征監測系統?!拔覀儠r不時看到新聞說小朋友被遺忘在車里,造成一些慘劇的發生。合眾U搭載了車內生命體征監測系統,可以監測到這樣的情況,并及時通知車主,防止危險的發生。”張祺介紹。
汽車智能化的發展,為汽車座艙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智能座艙在突破了技術限制的同時,也開始掙脫汽車設計禁錮的枷鎖。從當前技術發展上看,國內的企業難得有機會與國際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對國內市場的嚴重同質化,造車新勢力開始更加強在智能座艙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
那么,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如何才能讓他們記住的是合眾的智能座艙,而不是其他智能座艙?如果看到合眾U,答案似乎已經非常明顯。除了貫穿式的大屏,無論是透明A柱,還是會叫爸爸的小You智能機器人,這都是具有一定辨識度的。
可以確定的是,智能座艙革命,將會誕生一個全新的品類——智能移動空間,它顛覆的不僅是傳統汽車產業,而將會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結構。在入局的眾多玩家中,除了部分Tier1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之外,智能座艙的主要實踐者和推動者還是以主機廠為主,不過他們大多數扮演的角色更多像是“集成商”,產品亮點也逐漸趨同,缺乏技術創新。在這樣有些混沌的市場氛圍中,合眾算是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