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新能源汽車正在重新定義傳統意義上的車企間競爭,從企業、技術、產品和服務等競爭,上升到了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和生態系統建設能力間的融合。日前,科技部官網發布《科技部關于支持建設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的函》(以下簡稱《回函》),同意北京市政府在京設立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技術中心”)的提請。業內人士認為,與以往地方性質的研發中心不同,作為一個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創新平臺,由北汽牽頭組建的技術中心項目正式獲批,將在北京市政府統籌協調和組織推動下,協同京津冀的相關新能源企業,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創新、前沿技術研發提供支撐和保障。
技術中心立足北京
科技部在此次《回函》中,明確提及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要發揮建設牽頭作用,會同各方面推進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工作。
此前,北京新能源科技創新中心已在位于亦莊的“中國·藍谷”掛牌,作為北汽新能源全球研發、營銷和運營總部,不僅有傳統車企通常擁有的整車、驗證、設計中心,還有新能源汽車獨有的電池工程、電驅動工程、智能網聯工程、輕量化、大數據、眾創中心。
一位熟悉北汽的人士稱,此次北汽牽頭技術中心成立,正是基于北京新能源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新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的發起共建方共計15家,涵蓋了新能源汽車領域上下游產業鏈優勢資源,包括整車制造企業、電池生產企業、互聯網企業、科研機構以及產業投資類企業。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總監劉玉光表示,位于天津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已經覆蓋了新能源汽車部分,由科技部牽頭的技術中心未來更多的重心將放在前沿科技攻關。
按照科技部的計劃,技術中心以電動化、智能化、生態化為發展方向,按照2020年、2025年、2030年“點——線——網梯次推進”的三步走計劃穩步推進;并要加強跟蹤評估,適應全球科技創新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態勢,及時動態調整建設目標和任務安排,始終保持技術中心前瞻性和引領性。
在技術中心的落地實施中,北京市政府將發揮統籌協調和組織推動作用,在政策、資金、人才、土地、基礎設施等方面提供支撐和保障。科技部也在科技規劃、項目安排、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政策試點等方面提供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市純電動汽車發展規模在全國領先,京津冀三地產業合作基礎成熟、優勢資源集中,擁有新能源汽車產學研機構及企業數百家,這意味著在北京設立技術中心相較于其他區域優勢明顯,而北汽新能源的藍谷無疑是技術中心的核心所在。
前瞻技術共享啟動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為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在純電動汽車市場上本土車型的銷量接近100%,而在插電式混合動力市場,跨國公司的占有率也僅為2%。
盡管目前中國品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家獨大,但到2025年之前,大眾、福特、日產、奔馳、寶馬,僅這5家跨國公司就將有141款新能源汽車車型投放中國,而這5個品牌的計劃僅僅是未來200多款跨國品牌中的一部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將面臨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