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從政策驅動向市場主導轉變,動力電池產業的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產業整合正在向深層次推進,相關企業都將面臨一次更為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11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在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和電池中國網聯合主辦的2018第三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18)上如是說。
補貼政策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但也培養了一批過度依賴政府“供奶”的“巨嬰”企業。面對如此情況,補貼退坡持續推進,“斷奶“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動力電池產業如何自給自足?
“上下”擠壓的生存空間
“電池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相關企業資金鏈緊張。”吳鋒直陳當前動力電池行業面臨的發展困境,”新一輪洗牌正在加速。”
鋰鈷等原材料價格高漲導致動力電池企業成本增加;新能源車企回款慢導致賬期延長、資金鏈緊張。多數動力電池企業在“上下”擠壓中利潤下降,資金壓力增大,產業發展進入艱難期。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坦言,“2018年對動力電池業而言是比較艱難的一年。”
“而且今年動力電池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留給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劉彥龍補充道。他表示,“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整個產業鏈受外資品牌的沖擊已不可避免。”
不僅如此,如何提高安全性和續駛里程?如何做到長壽命、低成本?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電池回收利用?補貼退坡之際,動力電池技術亟待突破的瓶頸問題也集中凸顯。動力電池產業從業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此外,我國動力電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嚴峻。“電池安全、能量密度等性能方面還需突破,整個動力電池產業有待升級優化。”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工作部副主任高俊華說。
提前尋求解決路徑
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盡管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的外部環境有所變化,但其總體發展勢頭依然沒變。高俊華提供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達到66.7萬輛,預計今年總產量將突破100萬輛,動力電池產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下保持了快速穩定增長。
“新時代·破而立:前行中的產業轉折之路”,峰會主題正契合了業界的焦慮以及尋求解決方案的迫切感。怎么辦?在劉彥龍看來,“提早進行布局”尤其重要。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受國家補貼退坡和技術門檻提高的雙重影響比較大,企業一方面要積極研究政策,充分利用國家政策來推動發展;另一方面要考慮2020年補貼退出后新能源汽車市場變化的特點,及早應對和布局。”劉彥龍說。
這一觀點得到了業界人士的廣泛認同。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秦興才就表示,隨著補貼全面退坡,外資放開,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都面臨“狼來了”的現實,國內企業要提早做好全球化競爭的準備,規劃好企業的全球化市場。
劉彥龍認為企業應該看到汽車動力市場上競爭的殘酷性,中小企業應該適當地把一些小眾的、競爭相對緩和的細分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
關鍵材料為突破口
雖然從“破”到“立”的過程并不輕松,但也并不是無路可循。這其中,“降本增效”成為重要原則。
“動力電池產業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清算趨嚴,動力電池企業的資金壓力都比較大。電池企業要不斷在電池產品的各項性能上進行優化和升級,不斷提升自身產品、降低成本。” 秦興才說。
吳鋒則從從材料入手提供了“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徑。他表示,材料科學的進步往往能夠給相關產業帶來大踏步的前進,應該根據市場對電池性能的需求來設計、研發相應的新材料。
“比如要發展高比容、低成本的電池正極材料,就需要從電池反應機理和基礎材料入手,進行研究和突破;發展高安全性的電解質材料,就需要向非有機體系和固態化兩個方向進行開發;為滿足新能源汽車在高寒、高海拔地區的使用,就需要從電池材料入手,提高電池的溫度適應性與可靠性。”吳鋒解釋道。
“在廢舊電池回收和再生過程中,如何避免對環境的再次污染?電池梯次利用的前提和條件是什么?這些事關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更好推廣應用的難題,往往都以關鍵材料為突破口。”吳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