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能源汽車網獲悉,第一,集中精力去做到HUD的可量產化,第二,爭取量產速度更快。這是深圳疆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疆程)對自己所研發的AR-HUD的一個評價。“不過無論是技術稍顯成熟的W-HUD還是新寵AR-HUD,想要真正的推向市場,實現一定規模的量產,就目前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疆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疆程是一家專門從事汽車抬頭顯示設備設計、研發的企業,目前研發團隊將近30人,匯集了光學、結構、硬件、軟件等各個領域的資深人士。整個團隊是較早進入HUD領域的幾家之一,目前在AR-HUD的研發上面較為順利,預計在2020年實現AR-HUD的量產。
針對市場需求,定制化生產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W-HUD的視場角普遍偏小,投射距離太短,滿足不了消費端的需求。疆程對HUD的幾個核心要素進行了優化升級,在控制視域、顯示尺寸、視覺距離等維度均有了顯著提升,并坦言已經和相關汽車廠商達成了合作。
在談到體積對HUD量產產生的影響時,疆程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作為產品研發方,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在HUD的體積控制上,因為只有我們把體積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主機廠方面才有可能實現HUD的量產,同時也能讓HUD盡可能快覆蓋更多車型。”
在這一點上,疆程是具有優勢的,他們的W-HUD體積最小能控制在2升左右。
此外,對于業界普遍比較關注的HUD亮度的問題,疆程采用光線自適應技術,可根據白天和夜晚光線的不同,自動適配亮度,確保駕駛員行車過程中能夠隨時看得清圖像,從而避免出現安全問題。
體積小、視域大的AR-HUD實測體驗
作為國內較早進入AR-HUD領域的團隊,疆程于去年11月份就推出了AR-HUD的方案,其視場角最大可達11°x4°,成像距離可達到9米,之后還會增加到10米甚至是12米的距離。
目前,疆程AR-HUD的體積最小能控制在6.5升左右,就目前幾家主要研發AR-HUD的友商來看,疆程已經處于較領先的地位。
一般來說,視域(FOV)、顯示尺寸和投射距離是影響HUD是否可以推向市場的幾個核心要素,或許從上面的數據里還無法窺得疆程的AR-HUD有什么特別之處。
當我們和目前國外的AR-HUD廠商做一個對比就能發現其中的差別,德國的大陸集團在2014年就在實車上演示了自己的AR-HUD,其視場角為10°X4.8°,投射距離可以達到駕駛員前方7.5米,體積達13升,目前仍未實現量產。
在功能上,疆程AR-HUD主要集成了AR、導航、ADAS、儀表信息于一體,具體包括車速、檔位、剩余電量、導航信息、車道偏離預警、障礙物碰撞預警等信息。
使用過程中整個投影畫面顯得非常簡潔,避免因為功能界面太多而干擾駕駛員的視線,當駕駛員左右上下正常擺動頭部的時候,依然可以保證視線不會偏離前方的投影畫面。即使在陽光非常強烈的情況下,擋風玻璃上的投影畫面還是呈現的很清楚,這主要得益于采用的DLP方案,而9米的成像距離也充分緩解了駕駛過程中的用眼疲勞和對焦問題。
目前車用量產的HUD幾乎都采用的是TFT解決方案,疆程告訴記者他們的AR-HUD除TFT方案外,更推出了DLP方案,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DLP,即數字光處理,應用了數字微鏡晶片來作為主要關鍵處理元件以實現數字光學處理過程,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高亮度、高分辯率、色彩逼真、耗能低、性能更加穩定,當然價格也更貴且設計復雜。
與ADAS功能的緊密結合,賦予了AR-HUD更多的科技感,用戶在駕駛過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動駕駛帶來的樂趣。
以前用戶對于ADAS的認知主要是它通過傳感器雷達感應到周邊的環境變化,然后通過警報反饋給駕駛員,現在AR-HUD賦予了ADAS新的顯示提醒方式。
在實際開車體驗的過程中,當汽車遇到警報情景,駕駛員會在前方擋風玻璃的顯示屏上清晰的看到ADAS的功能是如何在自己的車上得到應用,如當汽車偏離行駛的車道,AR-HUD系統就可以在顯示區域的車道線上標出紅線提醒駕駛員偏離情況。
整個實車體驗下來,可以感覺到疆程的AR-HUD與ADAS保持了精準的結合度,但投影圖像與實際路面的貼合度還欠缺一些,從畫面上看,投影圖像略有些上浮。
對于這個問題,疆程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一直在進行輪番測試,有能力在這方面做出改進,此外,他們也會對產品的整體UI顯示效果進行改良,確保在行車復雜、多變的應用場景下,既不影響駕駛員的視線又能達到理想的投射效果。
AR-HUD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向往的未來出行場景,同時吸引著大批企業爭相進入這個領域,但想要在這個大的市場里脫穎而出、占據一席之地,光學技術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難題。
疆程在光學設計方面擁有多年積累,針對曲面擋風玻璃進行光路設計,能確保AR-HUD的投射畫面是清晰、穩定和生動。此外,體積控制也成為疆程對外競爭的另一大優勢。
未來進入AR-HUD這個領域的玩家只會越來越多,毫無疑問,作為第一批敢于嘗鮮的企業,疆程會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