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一切是怎么開始的?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部分車企開始涉足陰極射線管(cathode-ray-tube)顯示屏和數字式LED顯示屏。
1979款阿斯頓·馬丁Lagonda車型就是一款設計較為激進的轎車。該款車型配置了精致的LED屏幕,用于顯示車載儀表板信息,當時其屏幕造價非常高昂。在1984年,阿斯頓·馬丁用三個小型陰極射線管電視屏幕替代了上述設備,新設備最初是為F15鷹戰機設計的。
1987款豐田皇冠是一款面向日本市場的豪華型轎車,為一款基于CD的(CD-based)導航系統提供了彩色顯示屏,該系統依賴于推斷定位技術。1990款馬自達Eunos Cosmo則向前邁進了一步,采用了GPS導航系統,并為其配置了一塊車載彩色顯示屏。
2001款寶馬7系引入了iDrive系統,其(非觸摸式)中央顯示屏的位置較高,緊鄰儀表板。該屏幕成為了車載系統信息交互的中樞。
此后,車載顯示屏的尺寸越來越大,各價格區間的車型先后配置了車載觸摸式顯示屏。
特斯拉Model S是率先采用了一款大屏幕,其采用垂直定向(vertically oriented),尺寸為17英寸,該屏幕幾乎可控制車輛的所有功能,包括天窗及加速模式。
2018梅賽德斯-奔馳A級(一款緊湊型轎車)并排配置兩個10.5英寸的顯示屏,其長度占據了座艙寬度的一半以上。
奧迪A6中型轎車則配有三個顯示屏:中控臺上方的顯示器尺寸為10.1英寸、下方顯示器尺寸為8.6英寸,儀表板顯示屏的尺寸為12.3英寸。如果用戶再選配一款抬頭顯示器,該款車型就有4塊車載顯示屏了。
作為尺寸參照,蘋果iPad顯示屏的尺寸為7.9-12.9英寸。
然而,上述這些還都不是最大的車載顯示屏。
在米蘭設計周上,中國的拜騰推出了一款即將量產的SUV概念車,該款車載顯示屏的尺寸為49英寸,幾乎占據了整個儀表板的寬度,在方向盤上另外還配了一款10英寸的顯示屏。
然而,屏幕越大,駕駛員注意力被分散的幾率也越高。
所有車企都會說,其顯示屏的設計長度適宜,可確保這類大屏幕顯示器不會分散用戶的注意力,也不會對駕駛安全性造成影響。然而,目前業內尚無通用標準,且相較于過去的AM/FM無線電,無法證明這類大顯示屏是否更易造成駕駛分神。
如今,又出現了新技術拐點,許多企業正在逐步擺脫車載巨屏設計。事實上,目前許多企業就在這么做,當下有許多技術能替代顯示屏,盡管該類技術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觸摸式顯示屏只是提升用戶體驗設計的中間過程。
采用AR(增強現實)技術,比如微軟的HoloLens,一款全息計算機兼頭盔顯示屏,或將為駕駛員提供警示,規避車輛前方潛在的危害,提供實時增強亮度提醒。奧迪及凱迪拉克的觸屏已提供了初級觸覺反饋。寶馬正致力于提升手勢控制,只需將手放在空中,即可完成滾動虛擬菜單及選項的相關操作。
數家車企還采用了云端語音識別系統,采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升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并執行復雜的指令。
未來,我們或許還會感嘆,語音識別及車載人工智能是如何取代大屏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