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蔚來汽車對外宣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 IPO 招股書,計劃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NIO”,目標募資 18 億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JP 摩根、花旗等為承銷商。蔚來汽車招股書顯示,創始人李斌持股 17.2%,騰訊持股 15.2%,高瓴資本持股 7.5%,蔚來北美 CEOPadmasree Warrior 持股 1.4%,車和家創始人李想持股 1.7%。與招股書一同提交的還有李斌的一封致投資人信,李斌稱自己將拿出持有的 5000 萬股(約其持股比例的三分之一)轉入信托架構,在這部分股份保留投票權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經濟收益用途將由蔚來的車主用戶討論和決定。
兩年半虧損百億,蔚來汽車上市迫切
蔚來創立于 2014 年,由被譽為“出行教父”的李斌聯合劉強東、李想、騰訊、高瓴資本、順為資本等互聯網企業與企業家聯合發起,是一家從事高性能智能電動汽車研發的公司。
在此之前,外界一直對蔚來汽車的盈利能力、運營狀況、產能情況、交付能力等問題有頗多好奇與質疑,如今隨著招股書的提交,更多細節公之于眾。而在這期間,被談到最多的無外乎是蔚來汽車的財務數據。
也就是說,兩年半時間,蔚來汽車總計虧損 109.2 億,相當于每天虧損約 1200 萬元。值得一提的是,蔚來汽車此前進行過 5 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 150 億元。
據了解,汽車的全新開發周期為 3~5 年,即使極力壓縮,也至少需要 2 年時間。
而蔚來汽車似乎也很早就做好了賠錢的準備,李斌曾在 2016 年底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造車就是一個很燒錢的事,新創企業想要造車,至少需要 200 億以上的資金準備,否則別想做好。”
不久前,外界曾有消息稱,蔚來今年預計虧損 51 億元。李斌在回應中國經營報此問題時也坦言,虧損不止 51 億元,蔚來成立不到 4 年,還不是一個成熟公司,自己更愿意看成投資和投入。
不過,從其研發支出與銷售支出的情況來看,蔚來汽車已開始逐漸由研發為主轉向了銷售為主。2016 年蔚來汽車的研發開支為 14.65 億元,銷售類費用為 11.37 億元;到 2017 年,研發開支為 26.03 億元,銷售類費用為 23.51 億元。到今年上半年,蔚來汽車的研發支出首次低于銷售類費用,支出分別為 14.59 億元、17.26 億元。
新浪財經此前曾估算稱,以利潤最高的 ES8 為例,如果按單臺車輛 50 萬元售價、凈利率 10% 估算,銷售收入需 1090 億元,也就是說,即使在不降價的情況下,要賣大約 21.8 萬臺 ES8,才能彌補之前兩年半時間 109 億的凈虧損額。另外,蔚來汽車的凈資產為-217.6 億人民幣(-32.89 億美元),照此計算,未來需賣掉約 43.5 萬輛 ES8,才能對所有的前期投入實現回本。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蔚來汽車賬上還有約 44.8 億元,按照此前每天虧損約 1200 萬元的速度,剩余資金還能消耗約一年時間。
按照蔚來汽車先營銷后生產的打法,一是迫于資金壓力,擴寬融資渠道的表現較為迫切;二是招股書中稱,蔚來計劃每年推出一款新車。能看出其量產的決心和后續在銷售上發力的急迫感。并要趕在 2020 年政府對新能源車的補貼力度減弱或是取消前,完成緊鑼密鼓的生產,以便享受紅利;三是蔚來有了量產的能力,結合上市公司的品牌曝光度,此刻上市算是一箭雙雕。
產能爬坡問題不解決,發展便是偽命題
雖然蔚來汽車此刻看似春風得意,但其目前的產能問題卻是個不得不正視的重要風險。
自去年 12 月 16 日蔚來公開發布了首款量產車型 ES8 后,原本承諾首批交付時間為今年 4 月下旬,但到 5 月底,蔚來僅完成 10 臺車的交付,且交付的客戶還都是內部員工。延期之后,蔚來又重新承諾,6 月份會交付 550 輛車。
而然,截止今年 7 月 31 日,蔚來共向用戶完成 481 臺的交付。到招股書發布前,蔚來仍有超過 1.7 萬個訂單等待執行,其中大約 1.2 萬個訂單已經付款 5000 元訂金。
對此,蔚來在招股書中表示,將在招股書發布之日起 6 到 9 個月內完成這 1.7 萬筆訂單。據此計算,蔚來得保證每月生產 1900~2300 臺車,也有可能完成計劃交付任務。
當然這期間,蔚來汽車也不得不面對因延期交付而導致的用戶退單等問題。蔚來的招股書就有提到稱,公司過去曾有過被取消訂單的經歷,如發生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損害公司的財務狀況、業務、前景和運營。
由于車企的很多關鍵零部件都來自不同供應商,一方面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屬于傳統制造業,各供應商對于新概念的接受態度還是非常謹慎的。這就使得供應商與車企的談判成本增加,就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費用、技術難度、生產周期等也存在一定磨合期,而磨合期太短,會很容易因為某些零部件缺貨,使得車企不能按計劃完成整車組裝;
另一方面,由于車企起步較晚,產業基礎薄弱,合作生產企業也因引入新的生產線,正在面臨內部生產技術難度高、生產工藝復雜等轉型瓶頸,致使產能爬坡周期變長。
以蔚來汽車為例。采用軍工級 7 系鋁合金,擁有全球量產 SUV 中最高的鋁材應用比例(96.4%),一直以來都是蔚來汽車 ES8 的宣傳重點之一。
然而全鋁車身除了比傳統鋼材車身成本高 2-5 倍外,其沖壓與焊接工藝也較為復雜,光是這一塊的生產線蔚來汽車就投了七八個億。
此前,一位不愿具名的材料技術專家在接受《汽車商業評論》采訪時就表示:“作為一個從來沒有涉及過全鋁車身制造的廠家,一上來就做這個,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周期誰都逃不過。”
除此之外,一些跨部門協作、生產經驗等問題也是影響產能不足的因素。
當下的蔚來汽車正處于投資與創收過渡階段,產能爬坡便成了此刻最為致命的問題,倘若跨過這道坎兒,海闊天空,若是跨不過,那將會背負眾多投資者與用戶的信任,繼續活在虧損的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