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江淮汽車披露了2018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64億元,同比下降53%;扣非凈利潤為-4.36億元,同比下降326%。隨著業績持續下滑,股價也隨之下跌。截止8月2日收盤,江淮汽車的股價才5.93元/股,較2014年江淮汽車整體上市時的基準價格10.12元/股跌去了4成,創下2013年6月來新低。
其實,江淮汽車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整車制造企業之一,但近來銷量業績卻屢屢下滑。從2016年底開始下滑,到進入2017年后,江淮汽車的銷量更是不堪回首。在剛過去的2018年上半年業績更是遭受腰斬,為何本應有著大好前程的江淮汽車如今卻混得這么悲慘?
1、汽車銷量下滑又過度依賴政府補貼
江淮汽車公司的業績其實早在2017年就已經坐上了滑梯。江淮汽車2017年年報顯示,上市公司去年全年的凈利潤為4.32億元,同比下降62.82%;扣非凈利潤為-9314.47億元,同比下降111.04%。
對于2017年的業績下降,江淮汽車在當年的年報里給出的原因是,受到了SUV產品銷量下滑、新能源補貼退坡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
而通過江淮2018年上半年的銷量數據可以看出,江淮在燃油車市場競爭力方面嚴重不足。比如前兩年帶動江淮銷量增長的SUV車型,2018年上半年銷量同比減少了33.28%,另一類江淮曾經的銷量主力重型貨車,2018年上半年銷量同比也減少了19.73%,這些可能才是導致江淮業績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同時也可以看到,過度依賴新能源汽車補貼對于企業業績帶了的巨大不確定性,因為補貼政策總是在動態調整的過程中。
2018年上半年,江淮汽車計入當期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為7.20億元,扣非后的凈利潤為-4.36億元,同比下降326%。2017年計入當期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為6.02億元,扣非后的凈利潤為-9314.47億元,同比下降111.04%。
2017年,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收入為52.02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金額為21.33億元,占比達到了41.02%。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政府的補貼對江淮汽車的貢獻很大。如果沒有這些補貼,江淮汽車近兩年的業績其實是虧損的。
而且進入下半年,江淮的業績可能面對更大的壓力。燃油車銷量的持續下滑可能已經積重難返,而在新能源領域,新款iEV6E搭載的動力電池相對老款增加了10-20度電,成本上升補貼卻反而下降,那么在維持終端售價不變的基礎上,這一新能源主力車型的盈利能力可能將大幅下降。
2、聯姻大眾,代工蔚來,卻淪為代工工廠?
銷量屢遭滑鐵盧的江淮汽車想通過一系列戰略合作來提升品牌力,但效果也并不明顯。
2016年4月8日,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上市公司與蔚來汽車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全面推進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合作,預計整體合作規模約100億元。
然而,自雙方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以來,江淮汽車淪為代工廠的質疑聲不斷。而且在新車發布后,蔚來汽車就迅速與江淮汽車,劃清了界限。不僅在體驗中心的展車上摳掉了“江淮蔚來”的漢字標識,還反復強調蔚來ES8不會與江淮品牌共線生產,這款車是在江淮汽車專門為蔚來打造的全新工廠中生產的。
不僅如此,蔚來ES8自2017年12月16日宣布上市以來,零售數量就一直是迷。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豪華車車企進入電動車市場,蔚來汽車在今后將面對激烈的競爭。所以江淮與蔚來的合作,不但品牌力沒有得到提升,更是也沒有利潤可賺!
除了蔚來,江淮還與大眾聯姻,2017年江淮牽手大眾生產純電動汽車,雖說對于江淮汽車來說是好處多多,但是多少也有些淪為代工廠的嫌疑。同時,據媒體報道,江淮和大眾合作的產品將不會采用大眾品牌標志,也就是說人們不會看到掛著“江淮大眾”尾標的大眾車。
3、補貼退補、在建產能前景未知,借新能源翻盤無望
目前,江淮現有的產品陣容中還找不到一款車型,可以逆轉當下的不利態勢。因此,江淮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能源領域。確實,2017年,江淮汽車的新能源車全年累計銷售2.83萬輛,同比大幅增長54%。據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江淮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048輛,同比增速為2238%,位居第三名。1-2月累計銷量達到將近7000輛,累計同比增長5235%,預測第一季度有望突破萬輛。
但是隨著新能源補貼政策的調整,江淮押寶新能源未必高枕無憂。2016年新能源汽車板塊共實現收入32.69億元,收到補貼金額35.74億元,補貼占比高達109.31%。2017年,新能源車收入52.02億元,其中政府補貼21.33億元,占比為41.02%。隨著補貼下滑,2017年純電動乘用車iEV4、iEV5和iEV6S的單車補貼由9萬元降至5.4萬元,同比下滑 40%左右。
不僅如此,由于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沒能達到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最低要求,江淮汽車包括iEV7在內的多款車型將從今年6月12日起無法獲得國家補貼。補貼歸零的話,對江淮汽車的應收將會造成嚴重影響。
據了解,江淮汽車布局新能源領域,將“寶“押在了新能源乘用車和純電動輕卡兩個項目上。而從2017年年報發現,這兩個項目仍然在建并預計今年投產。而且這兩個項目也是依托于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的。但隨著新能源政策補貼退步,未來的發展并不如江淮所愿。
另外,乘用車和輕卡的市場競爭加劇,相關車型的銷量在去年有所下滑。2017年,占據江淮汽車乘用車總體銷量54.61%的SUV銷量同比減少55.96%,輕型貨車的銷量也同比減少了0.64%。
在新能源補貼下降和相關車型銷量下滑的背景下,在建產能投產后是否還能達到上市公司在2015年構建項目時預計的收入和利潤,令人擔憂。
總結:可見,沒有傳統車盈利支撐的汽車企業,想要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獲得長足的發展也絕非易事。而且在新能源補貼退坡甚至是退出的背景下,企業的業績壓力會很大。所以,好的產品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應對一切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