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車企的盈利情況備受關注,特別是在價格戰的影響下,不同車企的表現各有差異。新能源品牌逐漸嶄露頭角,實現盈利的同時,傳統車企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今年以來,車企的盈利情況備受矚目。根據汽車整理的數據,銷量規模大或穩步增長的車企基本上實現了凈利潤的增長,而合資業務收縮或尚未形成銷量規模的車企則受到價格戰和市場競爭的影響。
在傳統車企中,比亞迪的銷量表現超過其他企業,上半年凈利潤首次突破了100億元。相反,合資業務收縮或尚未形成銷量規模的車企既受到價格戰沖擊,又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影響。
比亞迪的成功最具代表性,今年上半年凈利潤高達109.5億元,同比增長2倍,也是唯一凈利潤破百億元的整車企業。毛利率升至18.33%,遠高于大部分車企。銷量規模的進一步提升、高端車型占比提升以及電池成本下滑等因素,為比亞迪抵消了產品價格下探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8月份比亞迪批發量再創新高,月銷量首次超過27萬,距離月銷30萬僅一步之遙。即便是零售量也高達24萬,約等于4個特斯拉或者5個廣汽埃安的銷量。
與比亞迪相比,長安汽車和上汽集團的凈利潤也超過了70億元,但增速相對較低。上汽集團在價格戰和合資品牌份額收縮的影響下,上半年整體銷量微降7%,同時單車利潤下降,毛利率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長安汽車的凈利潤主要得益于投資收益,通過并購和投資獲得了相應的回報。
相比較而言,北京汽車、華晨中國、吉利汽車、江鈴汽車等車企的表現符合預期,并實現了正增長。尤其是北京汽車和華晨中國,盡管自主業務表現不佳,但由于合資品牌在豪華市場表現強勁,上半年凈利潤都有所增長,并且保持了20%以上的毛利率。
然而,一些車企的凈利潤下滑或仍處于虧損狀態。廣汽集團上半年凈利潤下滑48.4%,主要受到合資品牌下滑的影響。長城汽車的凈利潤同比下滑75.7%,主要是由于投入增加和新能源及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
新勢力中,理想表現超預期
在新能源品牌中,理想汽車的凈利潤達到了32.2億元,同比增長6倍,超過了傳統車企的表現。這主要得益于銷量規模的持續擴大,理想汽車上半年銷量接近14萬輛,月均銷量近3萬輛。
理想8月交付量達到34,914輛車,較去年同期暴漲超6倍,與其他新勢力車企對比明顯。其實,這已是其連續第三個月交付量過3萬,且是L系列三款車首次全部過萬。
不得不說,經過前期的鋪墊,理想今年很是“順風順水”,只不過,在友商的回暖勢頭下,壓力自然也是有的,畢竟汽車行業向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誰都不想太快被比下去。
理想汽車的高性價比產品優勢、精準的市場定位能力以及智能化的領先布局,為其帶來充足的下游需求,并持續超過供應能力。隨著產能爬坡的持續擴大,理想汽車的交付量與市占率有望持續攀升。
再看蔚來,上半年凈虧損高達109.3億元,同比下滑1.4倍,銷量同比增速僅在7%。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董事長兼CEO李斌對此的解釋是,“蔚來的產品迭代期間,銷量低點很正常”。蔚來在研發及銷售與管理成本兩方面投入極大,上半年合計費用就超過110億元,遠超其他新勢力。
當然 ,蔚來在7月交付量突破2萬輛后,8月又拿下了19,329輛的成績,盡管不及7月,但波動不大,且較去年同期上漲了超八成。
接下來,蔚來可能還會繼續突破。一來,隨著全新EC6在9月上市,蔚來第二代技術平臺8款車型所形成的產品矩陣,有望正式進入產品強周期;二來,蔚來正在進一步擴充全國的銷售團隊,并計劃在9月底完成每月3萬臺銷能的建設,從10月起建設成果預計將逐步顯現。
新能源盈利時代到來
新能源品牌正迎來盈利時代,成為集團利潤的新引擎。比亞迪、理想汽車和廣汽埃安等新能源品牌在銷量規模持續擴大的推動下,實現了盈利。
比亞迪的成功最具代表性,自去年3月宣布全面禁售燃油車,“all in”新能源后,銷量業績持續上漲。去年,比亞迪新能源銷量達到186萬輛,賺了166億元。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126萬輛,助力凈利潤突破百億。
不僅是比亞迪,今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市場滲透率提升,銷量規模的持續擴大,其他新能源品牌也相繼加入了盈利的隊伍。
理想汽車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銷量穩步增長,月銷量突破3萬輛。理想汽車年銷量達到15萬-20萬輛,大概率能實現收支平衡。去年第四季度起,理想汽車月銷量穩定在1.4萬輛以上后,實現了扭虧為盈。
廣汽埃安今年上半年實現盈利,月銷量穩定在4萬輛以上。這些新能源品牌的成功表明,隨著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新能源品牌有望成為未來集團利潤的重要來源。
新能源品牌逐漸嶄露頭角,實現了盈利的同時,傳統車企面臨更多的挑戰。銷量規模的持續擴大成為新能源品牌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而一些傳統車企則受到價格戰和市場競爭的雙重沖擊。
結語
車企的盈利情況對于行業和投資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品牌在銷量規模擴大的同時取得了盈利,而傳統車企則面臨著價格戰和市場競爭的挑戰。
未來,隨著新能源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品牌有望成為集團利潤的新引擎,而傳統車企需要加強自身競爭力以應對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