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根據戴姆勒的計劃,2022年將推出10余款電動車型;到2025年,電動汽車將占梅賽德斯奔馳全球總銷量的15%至25%。為達到這一目標,戴姆勒在全球建立了6家新工廠,用于生產電動汽車。
引人注目的是,除了數個生產基地之外,戴姆勒還曾投資組建自己的動力電池工廠,并計劃在2019年前運營5個電池組裝廠,在電池方面的總投資預計超過10億歐元。
與戴姆勒一樣,選擇投注“電動化”國際大廠的還有寶馬和大眾。下圖是老牌汽車巨頭在電動汽車工廠上的布局。
據了解,目前寶馬已在多達10個工廠內進行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生產,去年交付電動車數量超過10萬輛,而在2018年,這一數字有望提升到至少14萬輛。
除了積極建設電動汽車工廠之外,在電動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領域,寶馬與大眾同樣也在用心布局。
關于寶馬對研發電池技術如此熱衷的原因,寶馬董事會成員Oliver Zipse解釋道,通過生產電池原型,寶馬可以充分了解電池的創造過程和專業技術,從而使供應商按照寶馬的要求與規格提供對應的電池。所以不管寶馬是否自己生產電池,這項專業技術對寶馬而言都十分重要。
反觀大眾,其對動力電池同樣表示重視。今年5月,大眾集團宣布訂購總價值4055億人民幣的鋰電池,用于研發旗下各品牌的電動車系列。
至于這些大型的國際汽車制造商為何要如此“不務正業”,紛紛在動力電池上投資建廠?相關媒體稱,傳統車企與電池制造商合作可謂是省力卻不省心。只出資免建廠就能得到造車所需的電池,雖然省力,但市面上的電池始終存在品質不一等問題。即便是同一生產廠家生產出來的電池,也需要專業人員對其品質進行嚴格把控,實為不省心。
從長遠來看,傳統車企巨頭涉足動力電池領域,建設電池廠,將有利于其掌握電池制造的核心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實現電氣化目標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