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的主機廠,亦或是零部件供應商,言必稱“以用戶為中心”。不止于此,“與用戶共創”的思維更成為推動汽車產業所有領域進行變革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營銷,還是生產,甚至企業自身的機構調整,都將用戶視作其中的參與者和驅動者。
“人是萬物的尺度。”對于汽車行業而言,在步入買方市場的時代背景下,“得用戶者才能得天下”已成為共識。在編輯部同仁的鼓動下,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的中國經濟網記者,嘗試用哲學的視角觀察車市。本期《躍躍哲談》與您一同探討,伴隨著汽車生命周期的延長,車企如何破解隨之而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和待解的新問題。
上周末(11月28日)圓滿落幕的第十九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在疫情考驗下依然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1020輛新車參展,92場新聞發布會,78.5萬人次累計進場觀眾規模,成為疫情防控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協調并進的生動詮釋。
車展上,無論是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的主機廠,亦或是零部件供應商,言必稱“以用戶為中心”,已然成為汽車行業的風尚。不止于此,“與用戶共創”的思維更成為推動汽車產業所有領域進行變革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營銷,還是生產,甚至企業自身的機構調整,都將用戶視作其中的參與者和驅動者。
以長城汽車為例,近年來一直秉持“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全面加速從全價值鏈生態體系推進自我變革;其中在機制變革方面,長城汽車正推動自身轉變為與用戶共創、深化從B2B轉為C2B的用戶運營模式,打通汽車消費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鏈條,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實現與用戶共創、共享、共贏。
無獨有偶,作為合資品牌的領頭羊,一汽-大眾也頻頻喊出“洞悉用戶需求是跑贏未來的關鍵”;目前正積極推進其內部體系進行全面轉型,通過整合開發、生產、營銷、售后等環節和跨部門資源,以此來適應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
“區別于此前基于自身的技術架構和儲備進行功能的疊加,車企現在更多地是基于用戶需求場景,反向映射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等各個環節” ,一汽-大眾捷達品牌副總經理、捷達品牌銷售事業部總經理王浩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直言,“車企目前正拋棄傳統的對標模式,而是圍繞用戶進行創新”。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汽車市場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躍居全球首位,伴隨著市場體量的極速膨脹,汽車行業已經形成“買方市場”,存量競爭特征愈加顯著。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58.7萬輛和209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4%和6.4%。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增長到3.72億輛,其中汽車2.81億輛,與美國的差距只剩下600萬輛左右。到今年年底,我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汽車保有量和新車銷量雙料冠軍幾無懸念。
市場在變化,消費者也在變化。隨著汽車行業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科技進步以及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極大提高,國人的基本用車需求得以滿足。在此背景下,消費者在關注產品本身之余,對能否與產品之間產生情感與價值觀上的共鳴也尤為看重。
汽車作為車企與用戶間溝通的載體,如今正隨著“新四化”浪潮的來襲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過去,車企把車賣掉,基本意味著其和消費者之間關系的“結束”;如今只是運營周期的開始。伴隨著汽車生命周期的延長,諸多不確定性和待解的新問題也隨之而來。
“人是萬物的尺度。”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以此啟迪后人:普通個人與個人的感覺才是衡量一切、檢驗一切、判斷一切的標準。對于汽車行業而言,在步入買方市場的時代背景下,“得用戶者才能得天下”已成為共識。而當汽車行業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模式時,與用戶同頻共振就成為了汽車品牌必須關注的方面。而“與用戶共創”,不僅是車企直達消費者的重要途徑,更是其破解一系列困境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