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20年后,竺延風再次向行業發出了“冷靜”之聲。
在今年的泰達論壇現場,談及汽車行業如何實現“雙碳”目標時,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說,中國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保持歷史耐心。
中國汽車產業在減碳脫碳進程中該怎樣保持歷史耐心?竺延風認為,要循序漸進,分區域、分階段、分層次,有序推進汽車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避免簡單“一刀切”;要從我國國情和行業情況出發,差異化設置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統籌考慮企業利益和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綜合考慮實施力度、發展速度和企業可承受的程度;科學設置不同情況下的節能減排規劃,實現短期、長期和遠期目標的合理結合,推動汽車企業把當前經營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確保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耐心不是因畏難而逃避的借口,而是要杜絕“簡單粗暴”的冒進之舉。正如竺延風所言,在汽車行業全面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仍有諸多問題亟待破解。比如,與乘用車相比,商用車零排放成本相對較高、降碳壓力也更大。目前行業內既有生產燃油車為主的企業,也有主打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既有傳統車企,也有造車新勢力;既有乘用車企,也有商用車企,由于歷史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所處競爭環境不同,面對“雙碳”目標的壓力和難度也不一樣,降低排放不可能做到“齊步走”。
同樣,全國不同區域、省份和城市的環境、氣候、市場基礎、政策基礎以及城市規模等因素各有不同,也決定著交通領域以及汽車行業減碳脫碳的實際進度各有差異。因此,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呼吁,在以電動化為主要技術路徑推進汽車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否則大張旗鼓的“減碳”很可能淪為與現實脫鉤、難以落地和執行的口號。
中國汽車脫碳,勇氣與決心固然重要,戰術和策略的選擇更為關鍵。
汽車業實現“雙碳”目標,不能只靠整車企業獨立作戰、盲目地一擁而上,而是要講究策略,調動全產業鏈的降碳潛能。今年的泰達論壇上,多位相關部委及行業企業負責人都明確表示,汽車行業需要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維度降低碳排放,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完成減碳脫碳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北汽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在論壇現場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加快普及,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來源已經從傳統的燃油車使用階段為主,向純電動汽車的生產階段為主過渡。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的低碳轉型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碳中和的關鍵。
從全球看,越來越多的主流跨國車企都在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產品全生命周期挖掘減碳潛力,汽車全產業鏈去碳的競爭日益升級。日前,寶馬集團再次調高了其減碳目標:到2030年平均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2019年降低40%(此前為降低1/3),其中包括供應鏈端降低20%、生產層面降低80%、使用階段降低50%(此前為降低40%),力爭到2050年達成全價值鏈氣候中和的目標。豐田也發布了針對碳中和目標所選擇的技術路線與策略,其中專門提到:全球不同地區的能源情況不一樣,二氧化碳減排的選擇也不同,為了實現碳中和,需要積極嘗試多種技術方案,所以豐田推出了全方位的電動化技術路線和產品,同時關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清零”。與跨國車企相比,目前國內整車企業調動全產業鏈降低碳排放的能力,以及相當一部分本土供應商的碳減排水平都有待提升。
事實上,無論是挖掘自身降碳潛力,還是應對全球碳壁壘,從整車企業到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商、經銷商,從跨國公司到中國車企,全產業鏈協同降碳逐漸成為共同之選。在脫碳道路上,上下游的參與者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當下,全面推進電動化被業界視為中國汽車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最佳路徑。近幾年電動汽車產銷量、滲透率不斷攀升的同時,一些新問題也隨之而來。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本屆泰達論壇上指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成本依然偏高,安全可靠性、使用便利性仍有待提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渠道還不夠通暢,這些問題和痛點都需要持續推動解決。除了通過電動化轉型實現減排之外,在未來一段時間,傳統燃油車的節能和降碳任務也依然艱巨。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發揮減排合力,才是科學、理性的方案。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雙碳”目標下,中國汽車產業仍有諸多短板亟待補齊。比如,在實際操作層面,目前我國汽車碳排放標準尚未建立健全,針對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體系也尚不完善,這些都將直接影響汽車行業達成“雙碳”目標的效率和效果,也決定著中國汽車產業參與全球汽車“碳中和競賽”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