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胡崢楠的去向有了進一步的消息。
近日,順為資本官網更新了管理團隊信息A,頁面顯示:原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崢楠加入順為資本,擔任投資合伙人。
順為資本是由雷軍和許達來在 2012 年創辦的風投機構。長期以來,順為資本與小米之間有眾多的戰略投資協同。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胡崢楠加入順為資本,是其參與小米造車的前奏。
實際上,在今年上半年,汽車之心就陸續從多個信息源聽聞小米邀請胡崢楠加盟的消息。
隨后,胡崢楠對當時的外界傳聞辟謠稱:仍在吉利汽車研究院工作,消息不實。
據汽車之心了解,胡崢楠正式從吉利汽車研究院離開,是在 7 月 3 日吉利汽車集團的中期經營大會之后。
一位吉利的高管記下了在這次中期經營大會間隙,吉利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書福與胡崢楠之間的交流:老胡為吉利研發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希望回去不要休息太久。再回吉利奮斗,我們會提供更大的舞臺。
另一方面,小米也在加速推進造車的籌備工作。本月初,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在北京亦莊完成工商注冊,注冊資本 100 億元。
小米同時對外宣布,小米汽車已經建立約 300 人的團隊。
隨著小米、集度這些造車新貴們加快布局的步伐。
在新老車企之間,在新車企拿出產品之間,激烈的人才競爭已經早早拉開大幕。
1、小米為什么爭搶胡崢楠?
從今年 6 月開始,關于胡崢楠去向的報道已經甚囂塵上。
汽車之心在《吉利造車的關鍵先生》一文中曾經提到,胡崢楠早年參與創辦了汽車設計公司上海龍創。
2012 年 6 月前后,其從龍創加入吉利汽車,并在不久后擔任負責吉利博越車型開發的總工程師。
2016 年 - 2017 年前后,胡崢楠接替馮擎峰擔任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
吉利在 2014 年提出「精品車」戰略轉型,胡崢楠可以說是吉利精品車戰略在產品開發層面的負責人。
此外,胡崢楠更加稀缺的經驗在于,他是自主品牌車企中極少數參與了具有自主知識產品的車輛平臺架構的領導人。
2013 年,吉利與沃爾沃合資成立中歐汽車技術研發中心 CEVT,CEVT 主導了吉利控股第一代模塊化架構 CMA 的開發。
此后,在 CMA 開發經驗的基礎上,胡崢楠又在吉利汽車研究院內部率隊開發了面向更小尺寸車型的 BMA 架構。
2015 年前后,吉利又立項開發了面向智能電動車的 SEA 架構,SEA 架構在 2020 年 9 月發布。
三代架構下來,吉利汽車的研發體系從草莽走向成熟。
產品上,今天以 CMA 架構為基礎開發的吉利中國星系列(星越、星瑞、星越 L)已經是自主品牌國貨之光。
吉利 SEA 浩瀚架構
模塊化架構的研發投入也是相當可觀的。CMA 的開發費用大約是 120 億元,歷時 4 年時間。
SEA 架構開發用了 5 年時間,投資約 180 億元。這樣的時間和資金投入,是今天的造車新勢力絕難買到的經驗。
與小米一樣出自互聯網背景的集度汽車,選擇了與吉利合資基于 SEA 浩瀚架構造車。
目前,集度汽車以及超跑品牌路特斯都在基于 SEA 浩瀚架構,進行定制化開發,打造自己的智能電動車平臺架構。
小米造車,在傳統的汽車技術上幾乎從 0 開始研發。小米亟需一位來自汽車產業背景,擔綱汽車工程與汽車產品的負責人。
2、小米汽車建立 300 人團隊,誰與雷軍一起造車?
9 月 1 日,小米在汽車公司注冊成立的官宣中已經提到,小米汽車已經組建了約 300 人的團隊。
官宣當日,小米官方發出了一張小米汽車公司成立的合影。
畫面上,包括雷軍在內,共有17 人的團隊。
17 人中,前排主要為小米的集團高管,后排則是由小米當前的部分業務骨干與小米手機早期的工程師組成。
17 人中,僅有后排右數第三位的李田原來自汽車產業背景。李田原此前供職于寶馬,參與了寶馬 ix 的內外飾設計。
小米造車不缺人才,也不缺汽車人才。只是在早期階段,有不少人還未或者不方便露面。
小米透露,在完成約 300 人的團隊建設的同時,小米汽車收到了超過 2 萬份的簡歷。
小米總裁王翔也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小米汽車的團隊建設進度超過預期。
智能駕駛是小米首先花重金重兵投入的領域。
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以7737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Deepmotion 100% 的股權。
汽車之心了解到,Deepmotion 約有 20 人的團隊加入小米汽車智能駕駛部。
畫面依序為:Deepmotion 聯合創始人李志偉、楊奎元、蔡銳,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小米人工智能部總經理葉航軍,Deepmotion 聯合創始人張馳。
隨著對 Deepmotion 的收購整合,小米已經在今年 7 月底對外宣布開啟智能駕駛領域的大規模招聘:首批招募 500 位智能駕駛技術精英,支持全國多地辦公,目標為自研行業領先的 L4 智能駕駛能力。
以 L4 智能駕駛為主要特色,在這點上,小米造車與百度的集度造車「英雄所見略同」。
在 300 人的團隊之外,小米產投和順為資本已經圍繞產業鏈做了大量布局。
今年 6 月,激光雷達公司禾賽科技完成超過 3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領投方包括小米集團;
同樣在 6 月,以泊車技術見長的自動駕駛縱目科技完成 1.9 億美元 D 輪融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了其中的 D3 輪;
8 月,小米集團戰略投資智慧停車領域的愛泊車。
更早之前,順為也為小米進入智能汽車領域埋下了眾多伏筆。包括自動駕駛公司智行者科技、激光雷達公司北醒光子以及自動駕駛軟件公司 Momenta 都是順為的被投企業。
汽車之心聽聞,小米還將繼續在智能汽車芯片領域出手。
胡崢楠加入順為資本,也許只是小米造車一系列關聯動作的冰山一角。胡崢楠也并非是今年僅有的從傳統汽車加入新賽道的業界高管。
就在幾日前,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事業部中國區總裁陳黎明離開了其工作 26 年的老東家,加入 AI 芯片公司地平線擔任總裁。
同樣出自吉利汽車,負責質量體系的徐華,則已經在今年加入集度汽車。
在他們身后的傳統汽車產業陣營,人才流轉進入新的賽道,正為國內的造車歷程揭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