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突飛猛進,造車新勢力品牌正不斷完善著自己的技術,同時也獲得了大量消費者的認可。而在這場可能決定未來命運的電動化競爭中,傳統造車品牌明顯起步要晚,海外品牌更是比自主品牌慢得多。
如果是在去年,我們仍可以將海外品牌的這種不緊不慢稱為“無為而治”。可就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諸多海外品牌先后公布了在新能源領域獲得的進展,北京車展中,我們同樣也能看到海外品牌展出的全新電動車型,可以說令人有些猝不及防。
而在這些海外品牌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最受車迷們關心的,無疑是常年稱霸中國豪華品牌市場的德系三巨頭——奔馳、寶馬、奧迪。
那么它們各自都有著怎樣的計劃呢?
奔馳
目前奔馳已經有了一款純電動SUV車型——EQC,盡管它顏值、性能都不差,但身上所留有的GLC的影子還是暴露了其“油改電”的身份。自上市以來,EQC總銷量甚至還未達到蔚來等新勢力品牌單一車型的月銷量。這樣的結果相信也盡在奔馳的意料之中,所以EQC可以理解為對市場的試探,也能當作是奔馳發力新能源領域的決心。
投石問路成功以后,奔馳立刻在近期公布了全新計劃,不再與傳統車型共享對現有平臺的修改,而是轉向使用專用電動車平臺進行大規模電動化。計劃中提到,未來將會推出兩個電動汽車專屬平臺(架構),其中MMA架構將從2025年開始應用,而另一個架構則近在眼前——EVA(Electric Vehicle Architecture)電動汽車架構。
EVA架構將從2021年開始應用,適用于大型轎車和SUV,包括有四款新車:EQS、EQE、EQS SUV和EQE SUV。值得一提的是,EQS目前已經進入了路試階段,作為EVA平臺下的首款車型,EQS的WLTP續航里程將達到700km以上。
不止于EVA架構,奔馳內部開發的全新eMotors也即將面世,它將“與復雜的逆變器和高電壓技術”相結合;還會“與關鍵戰略合作伙伴寧德時代、Farasis和Sila Nano密切合作,補充大量資源用于內部電池的研發”。
此外,奔馳還宣布了一項全新Vision EQXX技術計劃,目標是制造具有“驚人的效率和續航里程”的電動汽車,將提供超過1,000公里的WLTP續航里程。
奧迪
奧迪在電動平臺的研發方面要比另外兩位更輕松,要知道它的母公司大眾可是汽車平臺化生產的先行者。
大眾集團目前即將完成從MQB/MLB平臺到MEB平臺生產純電動車型的過渡。即將到來的幾款主流消費級純電動車型都將基于MEB平臺打造,比如大眾ID.3、奧迪Q4 e-tron等。在國內,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也都擁有了MEB生產線,所以理論上可以完成對于全新純電動車型的生產任務。
然而對于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能源市場,大眾自然不會滿足于生產主流車型。10月13日,中國一汽集團與奧迪于長春舉辦的中德汽車大會上正式簽署了《奧迪一汽高端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宣布雙方共同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引入奧迪與保時捷共同為大型電動車開發的高端電動車平臺——PPE平臺,并表示首款車型計劃于2024年投產。
PPE平臺(Premium Architecture Electrification),是奧迪與保時捷共同為大型電動車開發的高端電動車平臺,基于該平臺打造出的車型將具備更高強度、更輕量化的車身,并覆蓋轎跑、旅行、SUV等多種車型。根據規劃,兩個品牌在PPE平臺上的產能分配為60:40,也就是說,引入PPE平臺之后,一汽奧迪新合資公司還擁有著生產保時捷純電動車型的能力。
寶馬
盡管寶馬很早便看好電動車市場,但它卻多次重申不會打造純電專屬平臺,而是會堅持“油改電”的戰略。相比于打造純電專屬平臺,寶馬更注重相關系統的開發和動力電池的布局。目前,寶馬的e-Drive系統已經發展到了第5代;動力電池方面,寶馬很早便與寧德時代等公司展開了合作,在德國也擁有著電池研發中心。
9月中旬,寶馬在沈陽的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帶來了寶馬iX3的全球首次亮相,這也是寶馬首款在華量產的純電動車型。北京車展上,寶馬還展示了旗下首款純電動四門轎跑車BMW i4概念車,并表示其量產車型BMW i4將會在明年正式投產。
根據寶馬最新發布的計劃,寶馬集團至2021年底將在全球推出五款電動汽車,包括BMW i3,MINI Cooper SE,BMW iX3,BMW i4和BMW iNEXT。到2023年,寶馬將在全球提供25款新能源車型,其中純電動車占比50%以上。到2030年,寶馬計劃將交付超過700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三分之二為純電汽車。
由此看來,BBA之間的一場電動大戰即將打響,而且由于它們的起點、路線等完全不同,這一戰將會比目前在燃油車領域的競爭要激烈得多。
奔馳能否憑借EVA平臺后來居上?奧迪能否憑借現有平臺乘勝前進?寶馬能否證明“油改電”更適合目前市場?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