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集團希望到2023年,能有2~3種L2/L3級自動駕駛功能供消費者使用。”
今天下午14點,大眾汽車品牌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成績單。1月~6月份,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累計銷售了116.7萬臺汽車,依然是中國市場乘用車品牌的領頭羊。
就在大眾汽車品牌發布成績之前,車東西等媒體也受邀到大眾集團中國總部,與大眾集團中國CEO、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進行了深入對話,就大眾汽車品牌上半年的運營成績,在新能源與自動駕駛領域的成果與規劃等問題就行了交流,重點信息包括:
1、大眾ID.4將在2020年10月首發,預計春節前交付。
2、大眾ID.3在德國遇到的軟件難題已經解決,不會影響ID.家族在國內的上市情況。
3、大眾集團希望到2023年,能有2~3種L2/L3級自動駕駛功能供消費者使用。
在提及新能源市場時,馮思翰還多次點贊特斯拉和蔚來等新興品牌,稱這些車企擁有創新的產品設計和良好的服務體系,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同時也強調,中國新能源市場大勢還是有一些困難, 市場體量大概不到100萬輛,同時市場也開始了洗牌。
一、大眾ID.4十月發布春節前交付
采訪一開始,馮思翰首先強調上半年對大家來說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不過得益于中國政府的有效管控措施,大眾集團中國10多萬員工并沒有一例感染。
業績方面,大眾汽車品牌(含捷達)在2020年前6個月,累計交付116.7萬臺汽車。去年同期為近143萬臺,同比下滑18.3%,低于乘用車大盤22.5%的下滑幅度,可見品牌優勢還是相當明顯。
馮思翰
不過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依然強勢,官方稱“大眾汽車品牌繼續成為中國消費者的購車首選”,大眾和捷達兩個品牌,市場份額同比增長了0.7%。
數據顯示,去年剛剛推出的捷達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已經累計賣出約6.7萬臺,在中國市場份額達到1%。
“這是近期最成功的汽車新品牌。”馮思翰評論道。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南北大眾兩家企業(含奧迪、斯柯達等品牌)在廠商銷量排名中依然穩坐前二的位置,并且分別比第三名上汽通用拉開了超過10萬臺甚至30萬臺的差距。
馮思翰表示,疫情對第一季度市場的沖擊十分明顯,但大眾汽車品牌從4月份開始強勁復蘇,對下半年的穩步回升謹慎樂觀。
他預計,今年汽車市場大盤下滑幅度在10%~12%,大眾汽車品牌目標是努力超過大盤即實現低于10%的銷量下滑。
新能源方面,大眾汽車品牌今年的重頭戲還是今年即將在南北大眾(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同時國產的ID.4。
一汽大眾ID.4
馮思翰透露,ID.4預計10月份發布,2020年底投產,可能在春節前交付。另外2021年,兩家合資車企還會國產另外一臺MEB平臺的車型。
同時他也補充稱,前兩款MEB平臺的車型,南北大眾之間差距會比較小(比如ID.4就是同時國產),但2021年之后,兩家合資公司生產的MEB車型就會出現有更多差異化。
從目前大眾汽車品牌的產品規劃看,馮思翰講到的前兩款車型,一個是ID.4,另一款可能就是ID.3。
“大眾集團十分看好新能源汽車,我們希望能夠在2025年~2026年時能銷售500~600萬輛新能源汽車。”馮思翰說道。
動力電池方面,馮思翰預計到2025年,大眾集團在亞洲對電池的需求將達到150GWh,僅在中國就需要2~4家動力電池供應商支持。目前主要的供應商還是寧德時代與國軒高科,同時也在對第三家電池供應商進行認證。
他強調,與國軒高科的合作預計后兩個季度逐漸成型,但量產車型電池的需求不會全部轉到國軒高科,大眾集團也會加深與其他中國供應商的合作。
二、商業周期影響南北大眾表現,帕薩特事件翻篇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上半年一汽大眾的銷量為85.6萬臺,同比下滑7.9%。而上汽大眾是66.5萬臺,同比下滑25.3%。
很明顯,兩家合資公司的表現有很大差異。
乘聯會公布的合資車企銷量排名
對此,馮思翰表示,兩家公司對大眾品牌的銷量都做出了貢獻。但因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商業周期,因此會出現差異。
“如果三年前,情況就是上汽大眾更好。”馮思翰說道。
同時他也補充稱,上汽大眾在下半年也會推出一系列新的車型,包括一些新能源車型,這都是促進上汽大眾實現業績進步的助推因素。
“我自己也去試駕了這些新產品,未來幾個月,相信會看到不同的表現。”馮思翰說道。
2019年,上汽大眾的王牌車型帕薩特在中保研的一次碰撞試驗中,在25%的偏置碰撞中取得了最差的評分,一時間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那么上汽大眾銷量的下滑,是否是跟帕薩特碰撞門有關呢?
針對這一問題,馮思翰回復稱帕薩特碰撞事件發生時,確實有一些影響。但通過積極的溝通和解釋不同碰撞試驗的標準和參數后,銷售情況已經得到好轉。
也就是說上半年上汽大眾的銷量表現跟帕薩特事件相關度并不高。
同時,馮思翰還透露,他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起帕薩特在高速公路上的事故案例,碰撞速度超過100公里/小時,但車內成員都無大礙,車輛結構保證了人身安全。
“我自己也開著一臺帕薩特。“馮思翰說道。
三、馮思翰點贊蔚來特斯拉,ID.家族軟件問題已解
今年,大眾汽車品牌基于MEB純電平臺打造的ID.4純電SUV即將在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同時國產。
那么大眾集團中國區操盤手馮思翰如何看待國內的新能源市場呢?
在馮思翰看來,中國的新能源市場主要有兩類玩家,第一類是靠補貼獲得銷量增長的車企,他們依靠補貼走的是“低價”策略,取得了一定的銷量。但在補貼大幅降低后,這種策略就難以為繼。
蔚來ES6在國內豪華純電SUV市場表現突出
另一類是特斯拉和蔚來為代表的新造車公司,他們憑借新穎的產品設計、創新性的功能、較長的續航還有完善的充電網絡,獲得了成功。
但馮思翰也強調,并非是所有新造車公司都能獲得成功。
“我們看到一些新造車公司剛發布第一款車,甚至車還沒發布就放棄了。”馮思翰評論道,“他們的成功(指前期的勢頭)很難持續。”
作為國內乘用車銷量第一的玩家,大眾汽車品牌,尤其是即將在年底推出的ID.家族將如何切入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呢?
馮思翰表示,大眾將通過一套體系化的能力來保證新能源產品,尤其是ID.家族的成功。
產品層面,ID.家族基于大眾集團MEB純電平臺打造,有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長續航里程。
在內外飾設計上都有很大創新,較此前的大眾燃油車相比有很大不同;有全新的HMI人機交互設計和智能化配置等。
此外,ID.家族還有一個靈活的產品組合。價格敏感的用戶,可以選擇400多公里的版本(價格較低)。而對于需要長須的用戶則可以選擇500多公里的長續航版本。
“再加上大眾這個強有力的品牌,(ID.家族)很有吸引力。”馮思翰說道。
銷售與服務方面,ID.家族也將采用新的銷售模式(線上+線下),滿足年輕群體需求。
大眾汽車品牌跟合作伙伴一道,還將部署完善的充電網絡,進一步方便用戶使用。
“包括各方面的服務,這是一個全方面的產品體驗。”馮思翰總結道,“我們也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大眾ID.3
2019年,有德國媒體報道稱ID.3在研發中遇到一些軟件問題,最終不得不推遲交付日期。
那么即將在中國上市的ID.4,是否會遇到類似問題嗎?
馮思翰表示,ID.3在德國確實遇到一些軟件困難,但是現在已經徹底解決,不會影響ID.車型的交付。
他解釋稱,之所以遇到困難,是因為ID.3的內部系統很復雜,不同供應商的不同零部件、軟件會被整合起來,供應商之間也需要合作。大眾汽車品牌目前已經從中吸取了經驗,希望未來優化的更好。
“我們現在有新的電子化架構(E3架構),未來還會有更復雜的架構,我們希望未來的電動汽車有專門的、標準化的軟件平臺。”馮思翰說道,“我們也希望絕大多數軟件都是由大眾汽車品牌內部研發。目前,我們依然依靠很多外部供應商。”
“我們也堅信未來有非常好的平臺,適合研發更復雜的系統。因為汽車所涉及到的系統零部件、軟件比其他類別產品都要復雜,包括電池管理系統、智能互聯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未來的汽車會更復雜,計算能力、零部件間的通信量等等在未來幾年都會大幅度地增長。想要真正地掌控、管理好這一點,就必須有一體化的平臺。”馮思翰說道。
四、人事變動沒影響,2023年或有L3級自動駕駛
近日,大眾集團內部出現了一系列人事變動,斯柯達、大眾、大眾商用車集團,還有汽車軟件部門的一把手相繼進行了調整,甚至還有傳言稱大眾集團內部對新能源計劃有爭議。
那么大眾集團,或者是大眾汽車品牌的新能源計劃是否會受到影響呢?
馮思翰明確表示新能源計劃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且還在加大力度。
2020年,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將投入40億歐元(約319億人民幣)到新能源領域,并且隨后又增加了20億歐元的投資(約合159億人民幣),一半用來投資江淮大眾和江淮汽車,另外一半則用來持股國軒高科。
自動駕駛方面,馮思翰給出的時間表則較為務實。
他表示,大眾集團的目標是到2023年能有2~3種L2/L3級自動駕駛功能供消費者使用,幫助消費者在大城市里實現自動駕駛。
“屆時,汽車可能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自動駕駛需求,但它并沒有達到最高的L4或L5級自動駕駛。”馮思翰講道,“ 實現L4或L5級自動駕駛還需要很長時間和很長的路要走。”
結語:大眾轉型的第一步即將實現
汽車四化浪潮愈發強烈。
大眾集團作為全球做大的汽車公司之一,在2016年左右就拋出了轉型計劃,全面擁抱電動化、智能化浪潮。
經過5年的發展,這波轉型運動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首批智能電動汽車——ID.3即將在歐洲開啟預定,ID.4也將在年底于中國上市。
可以說,大眾集團和大眾汽車品牌轉型的第一個成果即將出爐,并接受市場檢驗。
如果ID.3/ID.4能夠一炮打響,復制大眾汽車品牌在全球的成功勢頭,那么大眾集團這波轉型,可以說就獲得了一個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