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宣布,全面限制華為購買采用美國軟件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引起軒然大波。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提醒全體業界同仁認真思考中國汽車產業的安全問題。雖然中美汽車產業之間關系一直良好,但某些西方政治家不按常理出牌,我們非常需要未雨綢繆。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全面引進技術,同時努力創新開發,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并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從產業安全的角度看,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的主要短板在于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雖然這些東西并不全是美國生產,但是或多或少都會用到美國技術和設備,華為的遭遇,在中國汽車產業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
對此,筆者的建議是,自主開發和引進技術,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自主開發的必要性自不待言,但是怎樣提高自主開發的成功率卻很有講究。過去,我們對于電控汽油噴射、柴油共軌系統以及ABS等關鍵技術都搞過自主開發,筆者也曾主管過國家級攻關項目,其結果都不是開發不出來,而是開發出來用不好,不能占據市場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是初期開發的產品不夠成熟不夠好用,整車廠在選擇產品配套時,全面權衡產品的性能、價格和穩定供貨能力,最終主要選擇了國際大品牌。其結果是國際知名零部件公司掌控電控汽油噴射、柴油共軌系統和ABS主流市場,而自主產開發的產品和企業只能占據邊角市場。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是自主開發的企業和科研單位要特別注重產品的成熟程度,注重和整車廠聯合開發,注重沿產業鏈和技術鏈的合作。汽車整車企業對于新技術的要求,不僅僅是你能造出來,更需要保質保量供應。二是整車廠不能只從產品的性能、價格和穩定供貨能力等三方面權衡,而要加上產業安全的因素,今后要有意識地選擇重點培育和幫助自主開發的高技術零部件企業成長。對于一時技術不夠完善和質量不夠穩定的供應企業,也應該作為B供應商對待,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對于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要不要引進發展,筆者認為很需要。下面談談引進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與自主開發的關系。
第一,必要性。這些材料、部件和裝備之所以仍然是我們的短板,主要原因是技術難度高。因此,僅依靠自主開發很難及時而全面地滿足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而且,進一步擴大開放是我們的國策,引進技術的節奏由一般技術發展到高技術,符合技術與經濟發展規律。除非別人封鎖我們,否則我們應該堅持開放。
第二,可能性。這些材料、部件和裝備,過去為什么沒有像其他的零部件一樣在中國引進或合資或獨資生產,主要原因是技術壁壘高,經濟批量要求高。這些材料、部件、裝備的生產企業認為向中國出口比移到中國生產更合算。而現在中國已成為全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市場,接近世界產量1/3,幾年后可以達到2/5,這些材料、部件、裝備在中國的市場需求都已經達到了經濟批量,在中國直接設廠生產是合算的。因此在這些方面,我們擴大開放、引進外資是有可能的。當然現在也增加了不利因素,這就是從地緣政治出發,有些國家的政府會加以阻撓。但筆者相信這不會是全部,至少我們應該為此做出努力。
第三,引進發展與自主開發的關系。汽車產業是競爭性產業,汽車產品是面對普羅大眾的產品。對于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自主開發和引進發展并舉,對于整車廠肯定是有利的,對于廣大的汽車產品用戶也肯定是有利。就自主開發企業而言,允許或鼓勵引進發展也是利弊互見。引進發展會占據自主開發的市場空間,但也有拓展市場、培育市場環境的作用。而且引進發展后,會形成更有利于這些材料、部件和裝備在中國研發生產的條件,包括配件供應和人才培養。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政府正在抓緊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了應對當前出現的逆全球化浪潮,中國很可能建立全世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于引進發展后的非正常技術溢出問題,中國企業不應該抱有幻想,外國企業也沒必要擔心。
世事無常,筆者沒有想到一直高舉全球化大旗的西方會出現某些政治家反其道而行之,也許若干年后我們會感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