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一塊手表、一個顯示器,這些隨處可見的電子設備都離不開屏幕。可見,平板顯示產品在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乃至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民眾很少會關注,一塊平淡無奇的屏幕背后的產業鏈。其實,從終端到平板顯示再到平板顯示材料,這一產業鏈的背后隱藏著許多優秀的企業,今日億歐科創便來解析一家專注于平板顯示材料產業的龍頭企業-長信科技。
2000年成立、201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的長信科技,早已成為顯示模組與玻璃蓋板減薄龍頭。在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長信科技卻一直穩步發展。在這背后有著哪些經營秘訣?本文將會一探究竟。
業績穩定增長的“靠山”
與其他行業巨頭相比,長信科技的估值并不高。不過,看似低調的長信科技卻有望成為2020年最有爆發力的個股。
首先,長信科技發布2019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長信科技2019年歸母凈利潤為8.0億-9.5億元,同比增長12.4%-33.4%。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長信科技的營業收入為96.1億元,較上年下降了12.7億元,而長信科技的凈利潤從2014年開始便保持著穩定增長。長信科技如何做到,在營收下降的同時保持凈利潤增長?
長信科技業績表現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長信科技在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可穿戴設備領域觸控顯示模組領域具有頭部效應,并且該公司與國內核心高管客戶保持著穩定供貨關系。
如今,長信科技在ITO導電玻璃業務、TFT面板減薄業務、中大小尺寸觸控顯示一體化業務、中小尺寸手機顯示模組業務均處于行業龍頭地位,而且,長信科技手握高端客戶資源,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長信科技的傳統業務ITO導電玻璃板塊,長信科技連續多年保持行業產銷規模及盈利水平第一;長信科技的中大尺寸觸控顯示一體化業務板塊,其中觸控Sensor業務已成功轉型為以車載、工控為主,終端車企品牌覆蓋率高、車型覆蓋面廣。
據了解,長信科技為特斯拉Model S/X旗艦車提供中控模組,獨供比亞迪的唐、宋、秦等熱銷車型的中控屏模組,并且進入大眾汽車,福特、菲亞特車載供應鏈體系。同時,中大尺寸觸顯一體化模組業務已打入國際、國內高端新能源智能電動車客戶供應鏈,其終端客戶包括小鵬、蔚來等公司。
多年以來,長信科技一直堅持著中高端戰略,使其諸多業務線跳出了惡性競爭的怪圈。同時,中高端客戶遴選合格供應商的認證程序嚴格復雜且歷時較長,而且他們很注重供應商生態系統的打造。所以,一旦通過其認證并批量供貨,一般不會輕易更換,客戶黏性較高。
因此,長信科技手持高端客戶的高端業務,自然受到行業周期影響的可能性會更小,公司業績波動自然不大。
客戶認可的背后原因
平板顯示材料行業作為移動互聯市場的上游產業,下游需求對其發展有直接決定作用。因此,技術對于平板顯示產業來說至關重要。長信科技能夠得到諸多行業巨頭的認可,自然離不開其雄厚的技術實力。
由于,觸控顯示器件產品具有更新換代快、市場競爭激烈的特點。所以,長信科技十分重視技術研發的投入。
從長信科技歷年來的研發費用可以看出,長信科技的研發費用逐年增加,僅在2019年上半年,長信科技的研發投入便達到1.21億元人民幣,較同期增長了224.05%。由此可以看出,長信科技為保持行業競爭力,不斷加大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發投入。
一向具有前瞻性戰略眼光的長信科技,正在密謀什么?從終端市場來看,2019年,三星華為相繼推出了折疊屏手機。可以預估的是,2020年市場上會出現更多的折疊屏手機,折疊屏手機有望成為大趨勢。
不過,折疊手機的最大難題便是折疊屏。因為,折疊屏在保持玻璃的高強度的各項特性外,還需要滿足易彎曲性需求。業內人士認為,UTG(超薄玻璃)將成為新的技術發展方向,而玻璃減薄是UTG產業鏈中兩個核心環節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長信科技在面板減薄領域積累深厚,減薄工藝可實現薄化至單面0.1mm的精度,技術領先優勢明顯。且面板減薄產能和市占率均位居國內首位,龍頭地位顯著。隨著UTG玻璃需求的逐步提升,長信科技有望率先受益。
與此同時,長信科技在柔性OLED顯示模組的投入初見成效。據了解,長信科技發行可轉債投資的智能穿戴項目進展順利,已實現柔性OLED顯示模組批量出貨,其客戶包括華為、華米、Fitbit、Samsung等國內外知名廠商。
不過,長信科技想在智能手表市場搶占份額,蘋果訂單最為重要。Strategy Analytics發布新一季度的智能手表出貨量報告顯示,2019年Q3,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達到1400萬,同比增長42%,而Apple Watch獨攬智能手表市場半壁市場。
值得慶幸的是,長信科技已成功進入蘋果的OLED可穿戴顯示模組供應鏈。隨著智能手表持續放量,柔性OLED顯示模組將會成為長信科技下一個業績增長點。
持續的研發投入加之超前的市場判斷,讓長信科技在穩固現有業務的同時不斷開疆拓土。如今,長信科技憑借著多元的業務結構以及雄厚的技術實力,保持在行業第一的位置。未來,在5G換機潮的推動下,長信科技仍有廣闊的升值空間,其壟斷地位依舊難以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