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的新發展定基調、明目標、謀布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今日下午(2018年3月3日下午)在北京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也將于3月5日召開。
對于身處我國轉型升級關鍵期的汽車工業而言,今年全國兩會的召開影響深遠、意義非凡。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今后五年設定經濟發展目標和路徑等,必將為我國汽車行業發展厘清新思路、指明新路徑。
■ 回首:穩中求進 碩果累累
回望過去的五年,我國堅持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汽車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不僅形成了種類齊全、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整車研發能力明顯增強,且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質量水平穩步提高,中國品牌迅速成長,國際化發展能力逐步提升。
2017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901.5萬輛和2887.9萬輛,連續第九年蟬聯全球新車銷量第一。產業規模的發展壯大,推動我國汽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增強,在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就業和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貢獻,汽車及相關產業稅收占全國稅收比、從業人員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比、汽車銷售額占全國商品零售額比均連續多年超過10%。
值得欣喜的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正在成為這些成績的重要貢獻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連續兩年超過千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9%,市場份額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2017年,在《財富》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已經有6家中國車企榮登榜單,并有兩家成功躋身百強行列。中國汽車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魄力,走向更大的世界舞臺。
五年來,我國汽車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版圖不斷擴大、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累計保有量已經達到180萬輛,占全球市場的50%以上;在智能網聯領域,也已經走上一條中國智能汽車的創新發展之路。
回首過往,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過程中,汽車產業生態和競爭格局正在重構,產品正向著低碳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汽車產業供給側改革進入深水區。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所言,中國汽車工業已經進入到一個電動化轉型的新時代。不過,他仍強調,基礎設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速度并不匹配,仍待加強。此次全國兩會,他帶來了加快基礎充電設施建設的提案,從產業規劃、技術研發、政策扶持等方面給出了建議。
在智能化發展方面,也如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所言,深入探索智能制造的發展路徑和創新措施,搶占產業發展先機和主導權,對于我國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審時:不平衡不充分仍存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樣,我國汽車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同樣面臨著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難題,這種難題有產業本身的,也有社會需求轉變對汽車行業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身為當之無愧的汽車大國,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是不爭的事實,在引以為傲的產業規模背后,汽車業仍面臨著諸多難題。整車企業前進步伐加快,但缺乏強大的零部件產業作為支撐,整零關系亟待改善;生產制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可出口至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但主流市場仍是欠發達國家,“走出去”的質量仍待提高;技術研發能力持續提升,“拳頭”產品層出不窮,但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之間仍存在脫節,產學研融合和技術轉移能力亟待提升;汽車人才培養意識薄弱,企業間惡意挖人現象時有發生,校企合作中企業缺位,積極性不高。
其次,在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層面,部分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缺乏連續性和前瞻性,發布與實施之間間隔過短,車企倉促應對,不利于企業的長期健康穩步發展;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標準制定不夠及時,未能對市場發展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部分汽車企業鉆空子、打擦邊球,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產生;地方政府在制定具體政策時仍著眼局部,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任重道遠。
第三,從產品角度來看,由于我國汽車裝備業發展略顯滯后,汽車產品的一致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企業文化和品牌積淀不夠,品牌影響力和營銷能力也亟待提升,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車產品的優勢仍以性價比為主。
第四,具體到汽車企業,國有企業車重難行,深入改革仍存不少阻礙,民營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發展面臨重重掣肘;產品和技術的研發投入相對不足,整體戰略和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此外,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難題亟待解決。隨著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給我國交通、能源、環境等帶來空前的壓力,這也成為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的應解難題。此次全國兩會,不少來自汽車界的代表委員對此提出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推廣是刻不容緩的,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重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也建議,面對資源環境壓力,加快國內排放法規升級實施勢在必行;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提議,為了更好地降低碳排放,加速推進商用車電動化進程,有效控制商用車碳排放,應通過積分管理辦法推動商用車的新能源化。
■ 展望: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
展望未來,一方面,我國經濟實力與日俱增,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發展進入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汽車產業前景光明;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性問題加劇,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從法律法規環境來看,我國能源、交通和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節能減排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緊迫任務;從經濟環境來看,我國已步入新常態發展時期,在經濟結構調整的當下,轉型升級成為所有汽車企業面臨的課題。
為實現“汽車強國夢”的偉大目標,為滿足人們對便利出行的渴望與要求,我們應堅定不移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汽車行業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汽車產業優化升級;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工匠精神,營造社會新風尚和新風氣。
我們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和顛覆性創新技術,為建設汽車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汽車高端人才、精英人才、國際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我們應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加強創新能力和開放合作;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提升我國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必將實現汽車行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