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視界綜合報道】再過四天,備受關注的一汽吉林混改將塵埃落定。一汽吉林于10月28日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公司增資項目,擬轉讓70%股權募集資金15億元,信息披露期滿日期為12月20日。
一汽吉林此前在內部下發的“混改宣貫方案”顯示,曾指出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山東寶雅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雅新能源”)為本次混改的新投資方。但彼時,這一方案遭到了包括一汽吉林內部員工的強烈反對。
“之前有些部門的員工確實有意見,但現在已經解決了。”有一汽吉林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一汽吉林的混改是按照國資委的要求部署的,“但最終的投資人要等到掛牌結束后才能公布”。
“寶雅新能源和一汽吉林談了很長時間,雖然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但并不排除山東寶雅將借此進入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一位接近寶雅新能源的業內人士說。
“定制化”轉股募資
與之前寶沃、長安新能源以及奇瑞在掛牌方案中只對新投資人有相對明確的要求不同,一汽吉林在本次混改方案中對意向投資的人條件更為精準,且混改的意愿也更為強烈。
掛牌方案顯示,此次一汽吉林擬募資金額15億元,增資完成后,原股東的持股比例為30%左右,新增股東的持股比例為70%左右。而一汽吉林方面對投資方給出的資格條件包括:意向投資人實繳注冊資本不少于人民幣2億元;意向投資人須具有五年以上整車研發、生產制造和銷售經驗;意向投資人須擁有華東、華中萬輛以上營銷業績和用戶基礎,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以及意向投資人具有出口經驗,且擁有累計出口過千輛的營銷業績者優先。
除此之外,混改方案明確表示,本次增資不接受工會或職工持股會投資,不接受委托投資、聯合體投資或信托計劃投資。
與此同時,為保證意向投資人順利入場,一汽吉林在掛牌方案中依據大股東一汽股份的批復進行了減資安排——將注冊資本由56億元人民幣減至5億元人民幣。
天眼查顯示,一汽吉林的注冊資本已于今年11月7日完成了變更,注冊資本減少91.08%。
“對注冊資本進行減資,通常是企業股東變化過程中的一種財務安排,以達到股東間的資產平衡,這充分表明了一汽吉林的混改決心。”有行業人士認為,減資后,將有利于新股東的順利進場,“同時應該注意到,對意向投資方如此具體且嚴格的要求,首先排除了尚未取得生產資質的造車新勢力和意欲進入整車領域的資本方。據此,可以基本勾勒出一汽吉林本次混改的意向投資人范圍,即有整車制造背景的實體企業。”
縱觀當下汽車市場,矢志于造車且尚未取得生產資質的造車新勢力已是鳳毛麟角,但一汽吉林給出的五年以上研發制造經驗及萬輛以上銷售業績等條件,已將奇點汽車等排除在外;而包括蔚來、小鵬等頭部新造車企業目前雖依賴代工,但卻意在申請獨立資質。
一汽吉林在混改方案“競爭性談判要點設置”中,對意向投資人給出了更為明確的描述——能為增資人未來的經營發展提供戰略支持的意向投資人優先,包括但不限于為增資人帶來一款具備量產條件的A00級電動車產品等。
“綜合以上條件,范圍可以進一步縮小至有意進入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低速電動車企業。”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寶雅或將最終摘牌
明確且嚴格的投資人條件,將一汽吉林的混改摘牌對象指向了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在此之前,山東低速電動車企業雷丁汽車,曾通過收購野馬汽車進入到乘用車市場。
對一汽吉林本次混改來說,與之有過長時間接觸、且已被一汽吉林方面“內定”的山東另一家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寶雅新能源的呼聲似乎最高。
據天眼查信息,寶雅成立于2009年,注冊資金2.37億元,主要產品涵蓋新能源類電動車、特種電動車、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4個系列30余種產品。目前唯一可以查詢到的公開數據顯示,這家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2014年銷量達到1.6萬輛,且產品出口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寶雅年銷售收入為1.585億元,資產總額3.763億元。
寶雅新能源入股一汽吉林的消息,最早在今年7月便開始在業界流傳。彼時,有報道稱,寶雅有望以18億-20億元的資金收購一汽吉林80%的股權。
雖然一汽吉林方面沒有明確寶雅新能源即為意向投資方,但一份提交于今年10月、名為“制造物流部企業混改宣貫征求意見”的文件,證實了寶雅新能源將作為投資方入股一汽吉林。
在這份反饋意見中,一汽吉林部分員工羅列了混改中的24項問題。其中,在第三條意見中,部分員工在表示“支持改革,同意合資”的同時,也明確反對“與山東寶雅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意見同時質疑,“宣貫文件中提到的‘低速車的入門級A00電動車’是否屬于此類車輛(指低速電動車)?”
“在混改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但現在已經解決了。”一汽吉林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從去年開始寶雅就與一汽吉林進行接觸,雙方一直在談,但還沒有結果。”前述接近寶雅新能源的業內人士透露,“原因可能是資金問題,寶雅去年10月就停產了。”
2018年12月,山東省下發《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對低速電動車行業進行全面整頓。
“當時寶雅也被約談,但他們(指寶雅)太聽話了,提前就停止生產了。”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
對于上述說法,記者反復撥打寶雅新能源相關負責人電話,但截至發稿未能接通。
弱弱聯手 前景不明
盡管今年5月有報道稱“4月份,該公司(寶雅)已經把生產設備運走賣掉了,只剩下車間空空如也”,但停產后的寶雅似乎更堅定了進軍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決心。
2015年12月,寶雅新能源曾與北汽簽署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在德州打造全球最大的小型電動汽車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60億元;2016年5月,這家山東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又轉戰湖北,計劃在襄陽高新區投資50億元,建設年產能50萬輛的新能源電動車生產線。
不過,這兩項投資規模巨大的項目最終都不了了之。
及至去年10月,也就是因低速電動車行業遭整治而停產前后,寶雅首次公開與一汽吉林產生了關聯。據德州日報報道,2018年10月29日,德州市政府領導會見了一汽吉林副總經理劉海軍,且劉海軍一行實地考察了寶雅集團。
隨后,寶雅新能源與一汽吉林再次在今年1月同場亮相。在同月21日香港大數據交易所的一次商務合作中,一汽吉林總經理高巖、寶雅新能源董事幕宏偉共同出席。
如果說寶雅執著于新能源乘用車是市場形勢所迫的戰略轉型,那么一汽吉林的混改也是大勢所趨。
目前,一汽吉林旗下共有森雅R7、R9等三款乘用車,以及佳寶V77、V80等多款商用車,但目前已徹底被邊緣化。數據顯示,一汽吉林2018年銷量約2.73萬輛,同比下降52%。進入2019年以來,一汽吉林的銷量數據已很少對外披露。
財聯社記者先后致電一汽吉林位于北京的三家經銷商,但其中兩家電話已成空號,第三家經銷商的銷售顧問則表示自己已離職,“公司目前無車可賣”。
“我們現在只是階段性停產,等混改有了定論后,會立即恢復生產的。”上述一汽吉林內部人士表示。
掛牌方案中的財務數據顯示:一汽吉林自2016年來已連續三年虧損,虧損額共計30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5.11億元,資產總額30億元、負債33.58億元,已資不抵債。
“在一汽整體上市的大背景下,一汽吉林已成為一汽的包袱。”在前述行業人士看來,一汽方面拋售一汽吉林勢在必行。
“混改方有什么能力領導我們走出困境,資金方面有優勢嗎?2020年啟動四款車型,當年量產、投放市場可能嗎……”迄今為止,一汽吉林內部員工的一連串疑問仍沒有人可以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