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親身經歷,你不會想象到現在想買一輛眾泰汽車,究竟有多難。
昨天,我循著眾泰汽車官網,撥打了顯示位于上海的8個經銷商電話。
其中:
上海騫爵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拒絕得很干脆,接起電話直接告訴我,“我們月底關門,現在不賣車了”;
上海錫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態度愛搭不理,一句您好也沒有,上來“反正沒有國六車型哈,想買可以上老家牌子,其它沒辦法”,掛掉后再回撥想問下是否也有關店計劃,然而再也沒人接聽;
上海風神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小哥哥很溫柔,可惜這里不賣車,“我們只做維修售后噢”;
上海財通坤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直接一句“我們這兒是大眾,不是眾泰!”然后粗暴掛斷;
上海輝天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您撥打的電話已停機”;
上海德速汽車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始終無人接聽;
上海唐坤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兩個電話全部“您撥打的電話是空號”。
想必眾泰汽車的官網已是很久沒有更新。
隨即我立刻聯系此前在活動上相識的廣州眾泰經銷商,他告訴我自己此前所在的店鋪也早已無車可賣、瀕臨倒閉,所以自己在今年6月轉去了捷途,“現在眾泰廣州行情也不行,你給廣州4S店挨個電話問一遍的話,結果估計和上海也差不多。”
隨后我又向5月曾在某知名論壇吐槽眾泰欠薪的員工詢問,現在有沒有薪資補發下來,他回復我:沒有。
如此看來,從4月開始就不斷發酵的眾泰停產、欠薪、閉店風波,現在似乎仍然在繼續。
這和我預想的電話結果并不大一樣,因為眾泰剛剛拿到30億元。
根據眾泰員工提供的一份內部文件:
8月21日上午9:00,2019年眾泰汽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眾志成城、眾泰啟航”生產經營會議在永康總部順利召開。永康市呂群勇副市長及市政府、市紀委、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檢察院、經濟開發區等各級政府領導;浙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永康農商銀行相關領導以及眾泰汽車公司領導、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相關負責人共46人參會。
根據省、市、縣三級政府關于眾泰汽車紓困幫扶的指示精神,基于對眾泰汽車未來發展的信心,在政府、各銀行、眾泰汽車的不懈努力下,由浙商銀行牽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以及永康農商銀行將共同向眾泰汽車發放30億元資金貸款。
希望眾泰汽車管理團隊和員工能夠增強信心、堅定信念,在銀團貸款資金管理小組的指導下,盡快實現由復產到復興,嚴格按復產計劃分階段實現復產,并按計劃進行資金使用審核。
友媒“予墨Auto”此前也有報道,據消息人士稱,資金到位之后,6億元將用于解決財務問題,包括供應商欠款、員工工資等,5~6億元用于新產品開發,15億元用于恢復生產。除此30億元貸款外,金華國資委也計劃投資15~20億元入股眾泰。
當然,很可能也是由于資金數額巨大,至今仍在入賬。但無論如何,事情已經過去一月有余,看著幾乎并無起色的眾泰,我們難免心生疑問:為什么浙江省會把這“紓困幫扶”的30億元,給了眾泰?
我們問了眾泰相關領導個中緣由有何說法以及貸款是否已到賬,但截至本文發稿,對方仍然沒有答復。
紓困幫扶,是國家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為了幫扶優質民企,聯合銀行、券商、保險公司等機構,為處于困難之中的優質國企提供紓困資金的一系列政策行為,方式主要包括國資協議受讓上市公司股份、國資入股或重組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融資借款、授信擔保、債權債務重組等等。
所以從去年開始,你幾乎能在各大新聞網站上時常看到有關各地“紓困幫扶”的信息。
而眾泰的此次“紓困幫扶”,或許也和2019年4月,浙江省為企業紓困建立的聯合會商幫扶機制有關。
這項機制的大意就是,浙江省對全省授信10億元以上的企業進行了全面排查,然后建立了510家大型企業清單,接著授信銀行聯合會診、統一行動,將企業分為“扶強”“幫困”“出清”3類,精準分類對癥下藥。
按照浙江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這510家企業共涉及貸款1.14萬億元,約占浙江轄內企業貸款比重的四分之一。大企業是本省經濟的重要支柱,穩住這批企業,浙江經濟的穩定發展就有了保障。”
從道義層面來講,這和普遍崇尚團結、善于互幫互助的浙商精神其實是非常很契合的。
但中國有句俗語: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言下之意,可以充當雪中送炭的角色,但倘若沒到“雪”的程度就去救窮幫懶,只會讓其人更加依賴你,而不會去根本解決問題。更何況,這次“幫扶”的主角,還是政府。
那么問題來了,浙江省對眾泰汽車的這30億元“紓困幫扶”,到底是救的急,還是救的窮呢?
8月,眾泰汽車發布了2019年半年度財報,其中上半年完成銷售收入50.4億元,同比下降50.8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2.90億元,同比下降195.37%。
前1~8月,眾泰汽車銷量12.5萬輛,同比下降32.4%。
所以窮,是眾泰身上毋庸置疑的事實。
可先生到底急不急呢?
至少從眾泰目前的企業行為來看,我們看不到著急忙慌的跡象。
比如,至今為止,眾泰的國六車型仍然遲遲沒有到位。
今年7月1日國六排放標準實施之后,眾泰汽車由于技術儲備不足,尚未上線國六發動機,所以一直沒有符合國六排放標準的新車下線,但如果說當時和眾泰處境相似的車企還不在少數,那么現在幾近3個月過去,仍舊沒有國六車型的車企所剩已寥寥無幾。
連銷量不足眾泰1/6的海馬汽車都已有國六車型在售,眾泰如此龐大的產品體量卻遲遲無車上市,這無異于自斷后路。
再比如,眾泰新能源的產品進展也近乎停滯。
其實眾泰原本是最早進軍新能源領域的車企,早在2008年11月,眾泰純電動汽車就拿下了國家首個產銷許可,而且僅僅用時不到半年,掛著中國純電動乘用車“第一牌”的“浙A?2279H”——眾泰2008EV就正式上路行駛,標志著眾泰成為了第一個市場化運營電動汽車的企業。
然而現在的眾泰新能源,并沒有展現出一個先行者的姿態。
近兩年來,眾泰新能源的銷量增速不但遠低于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增幅,而且始終沒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產品和走量車型,只靠著A0、A00級小車支撐,亮眼的新車計劃也遲遲沒有上線,只有一個目前公布了A16代號的新車被傳年底開售。
2018年5月,眾泰新能源整車業務被眾泰整體劃入了眾泰福特新合資公司之下,但事實上眾泰福特的項目也沒有絲毫進度。
這個原本計劃在今年9月投產首款新車的所謂合資公司,直到9月即將過去仍無聲響,甚至就連這家公司“眾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籌)”的名字,截至目前都未通過發改委的正式審批。
據《經濟觀察報》此前的報道,“目前眾泰和福特的合作,就只有眾泰方面的工程師在做,福特方面沒人管了,合資的研究院已經基本成為了擺設。”
我們能看到目前仍會以“眾泰福特”員工身份對外活動的角色,基本全部出自眾泰。
而且,8月4日和9月14日眾泰新能源接連發生的兩起汽車自燃,直到現在眾泰都沒有給出相關回應。
就連過去幾個月里一直沸沸揚揚的欠薪,面對媒體采訪時的眾泰汽車都直接表示:“沒這回事。”
我們看不到眾泰“著急”的體位在哪里。
非要說的話,眾泰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倒是放在了漢龍汽車身上。
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有眾泰內部人士透露,“總部正在調集人馬去湖北大冶進行新車型的研發,此批眾泰汽車的市場銷售情況將直接決定眾泰的未來。”
這里所說的新車型,是漢龍曠世。(圖片可自行搜索)
或者說,是換了名字的眾泰T900。
眾泰T900曾在兩年前曝光過,其最大的產品特點,就是外觀神似路虎攬勝。沒想到此后消息全無,再次相見,已化身漢龍曠世。
這是漢龍汽車的首款量產車型。
而漢龍汽車何許人也?
其實,這是眾泰汽車在2016年1月成立的大冶分公司,同時又名“湖北大冶漢龍汽車”。2017年7月1日,漢龍汽車總裝車間下線的第一款車型,就是眾泰T700。也就是說,在漢龍汽車以自己的品牌“獨立”走向市場之前,這里不過是眾泰的之一工廠。
隨著眾泰品牌日漸式微,鐵牛集團開始謀劃將漢龍作為獨立品牌,類似君馬汽車,另起爐灶出街。
沒想到8月底,漢龍首款汽車曝光,這款命名為曠世、定位大型SUV的新車,竟然只是小改版的眾泰T900,以及大改版的“路虎攬勝”。
而與此同時,漢龍汽車的銷售網絡已經在有條不紊地鋪開。依據漢龍汽車向媒體提供的官方通稿,未來漢龍汽車將“采用全面下沉和線上銷售的戰略,銷售重點放在3、4、5線城市,以中心倉儲店及縣鄉級銷售網點搭建扁平化銷售和管理體制”。
顯然,定位偏向低端市場的漢龍汽車,其首款產品曠世和此前眾泰T600、SR9、大邁X7等產品的行銷策略如出一轍,目的仍是想用眾泰曾經最擅長的方式,復制眾泰當年的“成功”。
只是他們不知道,現在的消費者或許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但無論如何,面對眾泰汽車對外宣講是為未來規劃的種種“大餅”,政府很可能忍不住買賬。
因為在浙江省政府眼里,眾泰汽車是個頗具創新精神的企業。
2019年1月,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發布了“2018年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名單”,在15家入選企業里,眾泰汽車赫然在列。
這已經是浙江省連續第二年評選“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其評選標準是: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研發水平高、發展潛力好的骨干高新技術企業。針對這些企業,浙江省會加大在各方面對其支持的力度。(或許這也是眾泰汽車進入“紓困幫扶”名單的原因)
眾泰汽車是兩年來第一家獲評的汽車企業,而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龍頭自主品牌吉利汽車,連續兩年榜上無名。
從個人角度而言,對于這樣一家連國六車型都遲遲上市不了的企業,我首先保持對其創新能力的存疑態度。
其次,這樣的名號也和公眾心中一貫的眾泰“山寨”品牌形象大相徑庭。
再次,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創新,怎么著也該是譬如特斯拉的極簡風設計和智能系統、沃爾沃的水晶檔把、寶馬的超級無線充電、吉利的家居萬物互聯、榮威的人臉識別等等,再不濟拜騰的超大中控屏、奔馳啊勞斯萊斯啊的鑲黃金內飾也能算其一吧,然而眾泰近兩年的產品里,卻似乎并沒什么有類似開創度的設計與功能。
所以,即便僅以同在浙江省的汽車企業為例,比如吉利汽車、比如工廠位于溫州的威馬汽車,眾泰汽車的創新能力比之他們,又究竟如何呢?
以防對眾泰最新技術進展確實不夠了解,我們還首先咨詢了眾泰內部領導關于近期產品的創新之處,然而同樣沒有得到答復。
不過,在去年底汽車評價研究院主辦的“2018年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大會”上,眾泰汽車榮獲了“中國汽車(乘用車)企業創新排行榜之自主企業10強”,這和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公布名單的時間大同小異。
彼時,眾泰汽車主張的自我創新之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動力技術創新。
眾泰當時提出的創新依據,是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動力總成達到了主流合資水準”。
其重點強調的是2.0T GDI發動機,這款眾泰汽車歷時3年打造的缸內直噴發動機,最大功率150 kW,峰值扭矩360Nm,眾泰認為“綜合性能已達到主流合資水平”。
同時還有與之匹配的七速濕式雙離合自動變速箱eDCT350,最大扭矩350NM,變速箱傳動效率高達90%,在輕量化與節油等方面表現優異。
其二,輕量化技術創新。
眾泰表示自己實現了多項核心技術突破。
比如,大量熱成型鋼的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發以及座椅輕量化,其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實現了整體車身減重59kg,總減重比達52%。
其三,智能技術創新。
顯而易見這里指的是汽車“新四化”方面,眾泰宣布已經開始全面布局新一代電子架構、5G車聯網、ADAS和車內人機交互、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領域,同時未來的規劃的量產車上將會實現L2.5級自動駕駛。
但在這三個方面,吉利與威馬的表現同樣不容小覷。
比如吉利的動力總成義烏基地一直被人稱為“微米工廠”,就是因為該基地制造精度可以達到微米級(一根頭發絲直徑約為40~50微米)。很多工廠車間里,都只設有調試設備參數的幾個人,其余全部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
在這座工廠里下線的吉利的2.0T發動機,最大功率178kW,峰值扭矩350Nm,僅從數字來看遠遠超過眾泰。
與之匹配的濕式雙離合7DCT變速箱,可以達到35萬公里的設計壽命,最大傳輸效率達到了97%,并且擁有自主研發的軟件單元,完全杜絕了購買軟件使用的局限性。吉利基于此款變速箱研發的混動變速箱7DCTH,數字表現還要更好,不再贅述。
比如吉利的輕量化團隊早在2013年就開始組建,現在已經是個成熟的專業團隊。
他們對于高剛薄壁技術應用、鋁合金材料應用、高強度鋼應用、以塑代鋼應用、熱成型等工藝應用、輕質材料應用等等輕量化技術,都有著清晰的量化路線和目標規劃。以吉利的BMA平臺為例,現在該平臺上產品的減重基本都在80kg上下,比眾泰表現更好,而且年輕量化率仍能做到1.8%。
而威馬在電池包架構輕量化上則頗有建樹,他們沒有采用更輕的鋁(因為認為鋁的熱熔和抗熱性能不如鋼),而是把高強度鋼設計成球籠狀,實現用最少的鋼達到更強的結構。威馬給出的一組輕量化數據是,比平均水平重量減少17%,能量密度提升4%。
再比如“新四化”方面,更是大多中國品牌的看家本領。
吉利早已在博瑞GE、繽瑞、嘉際等很多車型身上實現了L2級自動駕駛。同時在5G技術方面,吉利和百度、高通、高新興等企業都有合作,其搭載5G和支持C-V2X技術的汽車,已經確認2021年問世。
搭載智行2.0的威馬EX5同樣早已實現了L2級自動駕駛。而且,在5G、V2X通信技術方面,威馬也和中移物聯網、聯想等企業正在合作中。
可以說,盡管眾泰在“新四化”方面確有努力,但其至今尚未有搭載L2級自動駕駛的車型問世,與高新企業間合作也寥寥無幾,整體進度與吉利、威馬相比,路徑依然不夠清晰。
所以整體來看,僅同省內車企相比,眾泰并沒有什么完全值得稱道、可以秒殺競品的創新之處。其“省創新型領軍企業”的名號,所言略虛。
盡管上半年眾泰的研發投入從賬面數字來看的確有大幅提升,但4.21億元的投入與第一梯隊車企相比,仍然小巫見大巫,而且按理來說,其中相當一部分應當都用于了國六車型的研發。
9月11日,眾泰汽車在公眾號發文,宣布開啟2020年度的校園招聘,我們難以想象,這樣一家此刻仍處于拖款欠薪漩渦、需要靠紓困幫扶度日的企業,竟然能夠大手筆地招聘120位應屆生入職。
紓困幫扶,還是那句話,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
很多時候,一家企業發展遇到困境,并非一味只是時勢沒有造英雄,而是歸根結底經營戰略本身就有問題,或是盲目鋪攤子,或是“投機倒把”,或是對行業與產品本就沒有敬畏。
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它們,在自己做大做強時就說自己是好公司、好企業家,而一旦難以為繼,就不想擔責而是伸手要援助。
當然,眾泰汽車或許的確有值得幫扶之處。但即便如此,是不是在接受紓困幫扶資金援助的同時,其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比如,大股東公開承諾幾年之內不減持,上市公司公開未來償還紓困資金的計劃,公司高管集體降薪或不加薪等等。
否則,現在的紓困幫扶,我們完全不知道政府選擇紓困對象的標準、流程是什么,未來也就很難判斷幫扶的結果究竟如何。而企業很可能只會因此坐收漁利,并不會真正開始背水一戰的反擊。
這樣不論對于外界輿論還是企業鞭策,都是弊大于利。
倘若眾泰恰恰如此,浙江省這筆30億反倒不如給隨時可能缺錢的創業公司威馬,讓威馬還掉吉利起訴索賠的21億元,然后輕裝上陣專心發力新能源,成為新勢力中的佼佼者,這21億元還能回到吉利手里,留給浙江GDP,何樂而不為?
玩笑歸玩笑。既然現在30億元已經要給到眾泰手里,而眾泰在自主品牌中委實不屬末流,至少體量算得上二線品牌,那么倘若真的能用這30億元還清債款、踏實研發,眾泰翻身其實仍然一切皆有可能。
只是順便友情提醒一點,倘若30億有錢到賬,就趁早請位程序員,趕緊把官網經銷商名單更新一下吧。別再讓消費者白跑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