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威馬汽車旗下智慧出行品牌即客行在海南海口,迎來了第1000輛威馬EX5的投入。而1000輛威馬EX5在海南出行市場投入運營,也標志著威馬汽車·即客行四大業務在海南全面落地。
據了解,這四大業務包括:公共充電、旅游租車、網約車、城市共享。在以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的海南,“綠色出行”是其當前在環境和能源壓力下迫切需要實現的目標。而威馬汽車攜即客行和EX5進軍海南出行市場,無疑將為海南的智慧出行、智慧旅游發展賦能。

據威馬汽車方面介紹,1000輛威馬EX5投入出行市場,主要用作旅游租車、企業長租、酒店景點接駁、旅游包車、網約車、城市共享等業務。事實上,早在2017年6月,威馬汽車·即客行便與海南交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率先布局綠色出行;2018年4月,雙方又聯手打造了海南旅游共享出行品牌“即客行·海南椰行”。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將舉辦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期間,威馬EX5將作為本屆會議的官方出行用車,為參會嘉賓提供綠色出行體驗。

在第1000輛威馬EX5投入海南出行市場之際,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陸斌接受蓋世汽車記者采訪時透露,去年12月,威馬曾在上海進行了網約車試運營,投入了50臺頂配的EX5 400公里續航車型,也就是EX5 400 Extra。陸總強調,經過5個月的運營,這批網約車已累計行駛了一百多萬公里,通過對司機的調研和對產品質量的追蹤來看,“調研結果非常好”,這也證明了威馬的產品能夠滿足網約車使用場景需要。

從出行市場采集數據,優化產品配置
陸總透露,未來,威馬很愿意與網約車頭部平臺聯手。而在旅游租車業務板塊,即客行與神舟、一嗨等租賃平臺的最大區別,不僅在于取消了服務費,實際租金更優惠,且將租車服務與威馬的用戶運營生態進行了打通。即如果是威馬的車主,到海南租車,可以免除很多押金。另外,在運營模式上,威馬把智能電動汽車運營到更多使用場景當中。陸總介紹,威馬純電動車在出行市場,“每年能夠跑出更多里程,便于威馬積累更多數據,來進行數據模型的搭建。”
另據介紹,威馬EX5全車有400多個數據埋點,“我們根據各個埋點在出行運營當中的狀態,使用頻次等,分析哪些功能是出行領域里經常被使用到的,哪些點是不常被使用到的。”此次,威馬在海南市場選擇的共享出行車輛配置相對較高,其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在海南租車的用戶能體驗到威馬各種智能化設備帶來的出行愉悅感;另一方面是讓產品在更多場景中被使用,便于企業采集更多數據,分析用戶需求,快速調整配置策略,將用戶最需要的配置迭代優化出來。
另外,基于電動汽車的技術結構和物理特性,威馬汽車根據不同緯度帶的氣候和地域特征而推出了差異化產品。比如,在海南有專門的海南版本,而在東北則推出了帶有電池加熱系統的版本;同時,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威馬還推出了各類自定義產品。“所以目前我們拿全配的車投入到出行當中,根據不同緯度帶投入的車輛和不同的數據結果,建立數據模型后,能夠在不同緯度帶推出各種出行版本的產品。”

引流到店,打通出行和零售
陸總提到,威馬·即客行在海南運營以來,在旅游租車項目中大受好評,通過這個項目增加了威馬會員的數量。“很多用戶通過在海南租車,對車有了了解,注冊成為威馬會員。”
這一現象也引發了威馬在新零售方面的思考。據介紹,當前,威馬在全國50多個城市擁有85個智行合伙人門店,“但我們產品的線下露出點還是比較少,要讓更多用戶在線下能體驗到車,網約車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臺。”陸總強調說,一臺網約車平均一天接20單,就意味著有20個人會感受到你的產品。威馬網約車在上海運行期間,其在車上放了個電商二維碼,“通過四個月運營發現,乘客乘坐我們的車掃碼引導至線下店的人大概1.2%。”也就是說,在司機沒有任何引導的情況下,威馬線下客戶的到店率有1.2%,“一臺車一年就能創造60單進店”。這對于進店成本高昂的零售渠道來說,通過網約車模式,可以將一個新品牌、新車型的用戶引流到店頭,進而打通了出行和零售,誕生了一個新零售模式。
同時,威馬進軍出行市場,也是踐行企業發展戰略的第三階段,即成長為智慧出行服務商,能夠將更多AI技術運用到出行生態當中。“海南是我們整個戰略發展第三階段當中的一小步。”陸斌如是說。
總結:威馬汽車將1000輛EX5投入到海南的出行領域,只是威馬布局出行市場的一個點。在產品層面,威馬汽車目前除了主打的EX5外,下半年威馬還將推出EX6;另外,為了踐行做“智能電動汽車普及者”這一承諾,威馬還將持續優化EX5的現有配置,以期用最快的速度將L3級的高級輔助駕駛技術投入量產。
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坡,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開始進軍共享出行領域。而從行業和人們消費觀念的發展轉變來看,共享出行確實是未來汽車產業在C端消費領域的一大趨勢,但當前,這一領域還處于千軍萬馬混戰的初期階段。而威馬汽車此時進軍出行市場,旨在從優化產品、服務和打通新零售的角度尋求突破口,其目的還是為了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更優質的服務體驗。這一點,對新勢力車企和出行市場的成長,或均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