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車和家CEO李想在微博發文稱:Model3來了,留給國內汽車品牌的時間不多了。其實,行業中一直有一種聲音,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核心競爭對手應該是合資品牌。眼看時下國內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推進力度,日系保守,美系激進,均未取得理想的市場效應。
作為我國銷售體量最大的以大眾為代表的德系品牌,在干嘛呢?難道對高速增長的新能源市場不為所動?非也!建設規劃圖早已做好,現在正是施工期:前期先以PHEV進入市場,接著以BEV補充產品序列,最后是全面應用電動車專屬MEB平臺。
新能源整體規劃已清晰明了
據大咖了解,上汽大眾第一步是借助途觀L PHEV和帕薩特PHEV兩款重磅車型,實現新能源破局。緊接著,上汽大眾計劃今年內推出首款純電動車朗逸BEV。最后,基于大眾集團最新的純電動MEB平臺,將推出多款純電動車型。
途觀L和帕薩特雙車型的PHEV版本并沒有在全國所有地區全線鋪開,而是選在部分限購限行的城市進行試點運營。為什么?試探市場反應之余,也是對市場的認識和把握。首先聊聊價格,很多消費者會被PHEV車型看似高昂的車價給嚇跑了。實際上呢?以上汽大眾帕薩特PHEV 1.4T混動精英版為例,補貼后指導價24.99萬元,對比帕薩特汽油版,330TSI精英版售價為22.29萬元,相差約1萬7左右。上海和深圳的車牌競拍價大概8萬元,廣州競拍均價在4萬元上下徘徊。這個差距在限行城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使不在限行城市,也能比燃油車多省下兩萬多購置稅。
“共創2025”戰略深入推進
大眾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早已不是新聞,2016年6月其就宣布了電動車生產計劃,此后大眾一直在尋求轉型,而從2018年才正式發力。按照大眾汽車的規劃,旗下品牌將推出超過30款新能源車型,其中半數以上車型將會進行本土化生產。截至2020年,大眾汽車計劃在中國市場交付約40萬輛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提升至150萬輛。
大眾新能源戰略,以上汽大眾為推動主力。2018年10月19日,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開工儀式在上海安亭舉行,這也是大眾集團全球首個純MEB工廠。同時,近年來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持續深化合作,未來雙方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和高端品牌等領域的合作也將不斷加深。新能源汽車工廠既是上汽大眾面向未來、實現2025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股東雙方進一步合作的最新成果。
據大咖了解,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項目總投入170億元,計劃于2020年建成投產,規劃年產能30萬輛。工廠總建筑面積約61萬平方米,具備沖壓、車身、油漆、總裝和電池裝配車間,擁有車體分配中心、自動化立體高架庫、試車道等設施,是一座集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為一體的現代化綠色標桿工廠?;贛EB平臺的純電動產品計劃將于2020年下半年起陸續投產。新能源汽車工廠的開工,標志著上汽大眾向2025年成為電動汽車的領先者的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題外話:電動車專屬平臺的重要性
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安裝位置都是車輛的底部之下,而離地間隙更高的SUV產品有著更好的躲避風險能力。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一旦短路容易造成自燃,什么因素容易造成電池短路呢?據了解,電動車的動力電池組的安全性分很多種情況,例如抗沖擊性,抗擠壓性,以及防水性。
一般情況下,很多電動車都是“油改電”,也就是在汽油車平臺上改為電動車。這樣的問題所在于電池平鋪在底盤之下,比燃油車發動機的位置低多了,電池組更容易蹭底或被水泡。但是,也有部分純電動產品自研發之初就是純電動車平臺,好處在于電池的位置更高更安全,且不占用車內空間。
大眾全新的純電動專屬平臺——MEB平臺的優勢在于,首先為大規模生產而開發的純電動汽車模塊化平臺,平臺采用創新的平板式電池模組布置方式,使車輛具有更長的軸距和更短的前后懸,帶來更動感的車身比例與更寬敞、更多樣性的車內空間。此外,電池組具有極強擴展性,根據車輛用途調整驅動力水平,最高可達550公里以上長續航里程。
同時,MEB平臺為移動互聯做好了準備。在MEB平臺上,全新的車載輔助系統、舒適系統、信息娛樂系統、控制和顯示系統可實現創新的集成形式,為用戶打造始終在線、全面數字化的生態系統,并可實現全面自動駕駛功能。依托MEB平臺,不僅能充分挖掘電動汽車的可能性,也可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推動電動車輛變得更為普及。
大咖點評
近日,董小姐發表了“中國的汽車有一點粗制濫造”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平心而論,確實是有那么一點這個味,尤其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F階段來看,自主品牌主導著國內的新能源車市場,很多產品為了快速推出市場,其技術和產品質量未能得到充分的驗證。
但對于合資品牌而言,產品穩定性、性能和口碑永遠放在第一位。在新能源發展方向,大眾汽車集團一直不落人后。只是前期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基建”上了,這些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上。同時體現出廠商負責任的態度,畢竟大眾要做百年老店,不會因為冒進而毀掉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