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對城市道路承載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并造成了交通擁堵,其中,停車問題十分突出。據統計,我國部分城市停車泊位缺口率高達50%,停車位供需矛盾突出。與此同時,停車資源未得到有效配置和應用,停車位合理利用率僅為55%。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利用物聯網技術、支付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停車服務模式,促進互聯網和停車行業深度融合,提高了停車智能化監管與信息服務水平。
互聯網+停車服務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開始大力推動互聯網+各種傳統行業的融合。其中,“互聯網+停車服務”是其中的熱門,通過將互聯網相關技術應用到傳統停車行業中,整合城市停車資源,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提升停車信息服務水平,改善車主停車體驗,其中,路側停車由于停車位資源的公共屬性以及對路網運行的影響,更為政府和社會管理所關注,目前發展形勢如下:
深圳路側停車智能化服務
系統采用“手機+射頻”付費方式。近期以手機付費為主,遠期將不需要任何操作,直接通過車上的電子標簽射頻支付。智能手機用戶下載安裝APP后,可以實現路邊停車賬戶注冊、充值繳費、違章查詢以及欠費補繳等,通過與微信、支付寶合作,市民能通過微信或支付寶輕松完成路邊停車繳費。
系統的實際應用,工作日白天路外停車場占用率顯著提高,重點片區平均提高約22%。違停情況逐步好轉,重點片區高峰時段降幅約在90%左右,路網運行速度環比平均增長約10%。
北京路側停車智能化服務
北京市路側停車位檢測目前主要應用采用地磁和視頻樁兩種技術,未來將研究電子車牌RFID無線射頻識別標簽感應式的應用。通過手機APP可實現停車誘導、反向尋車、電子繳費、訂單查詢和管理員查詢等功能,其中電子繳費支持微信、支付寶兩種自助繳費方式。
根據北京市交通委出臺的《北京市路側停車管理改革方案》,2017年完成北京城6區和通州10%路段的路側停車電子收費試點,共計3916個路側停車電子收費試點,到2019年,北京市路側車位全部實現電子收費。
杭州路側智能化停車服務
杭州市以電子政務外網基礎網絡平臺,借助智能IC卡清結算平臺,以手持POS機為主要收費機具,以無線網絡為接入手段,搭建包括停車收費、監督管理、服務誘導和清結算四個基礎平臺在內的全市統一平臺。
在收費形式上,收費員在停車點現場手持POS機對日常停車進行收費管理服務,POS機支持刷卡、打印收費條及拍照取證功能,POS機與后臺系統實時數據傳輸。通過系統實施,泊位周轉車次、利用率提升明顯,泊位周轉時間下降,說明未收費補繳、價格調整兩項新政策有效的促使道路停車泊位上停放車輛“快??熳摺薄?br />
互聯網+停車服務相關關鍵技術
車位檢測技術
在互聯網+停車服務中,車位檢測技術是采集數據的基礎,目前,主要的車位檢測技術有:地磁感應、視頻識別、超聲波探測等。
地磁檢測器具有靈敏度高,安裝簡便,安裝位置靈活,可安裝于任何路面,抗干擾性能強的特點,但是,現實路況復雜以及地下埋藏線圈對其磁場的干擾等原因,地磁傳感器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出現漏檢、誤報等現象。
視頻識別采用攝像頭對車位進行圖像采集,結合計算機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技術對采集到的圖像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達到檢測車位占用信息的目的。與地磁傳感器檢測方法相比,基于視頻的車位檢測方法具有豐富、直觀、實時的優勢,能獲取車牌、車型等信息,而且視頻采集設備安裝對路面幾乎不會造成損壞,而且攝像頭覆蓋范圍廣,可以同時檢測識別若干個車位;帶有監控功能,便于取證。但是,基于視頻的車位檢測準確率受環境影響較大,若遇到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可能會有所偏差。
RFID也是未來車位檢測技術的應用趨勢之一,它利用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式雙向通信交換數據以達到識別目的。與傳統的磁卡、IC卡相比,射頻卡最大的優點就在于非接觸,因此完成識別工作時無須人工干預,適合于實現系統的自動化且不易損壞。
停車收費支付技術
目前,停車支付手段主要有現金支付、人工POS機支付、咪表支付、ETC支付和手機APP支付。其中現金支付和人工POS機支付是目前的主流,但是這兩種方式人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且需要有完善的監管手段,而咪表支付從國內多個城市的實際運行效果來看,并不理想。在未來的互聯網+停車服務發展中,手機APP支付、ETC、射頻支付等智能移動支付手段將成為新的趨勢。
移動支付可以通過短信、WAP、客戶端等多種形式,利用手機號碼、支付卡、銀行卡等多種支付賬戶,提供賬單支付、手機充值、公用事業費繳費、訂購商品服務、自助金融、刷手機消費等手機自助支付服務,具有車主繳費和收費環節人工成本低,管理效率高的特點。
ETC系統是將來停車收費的大勢所趨,它在國外已經廣泛應用,在國內的應用也正逐步開展。它高速便捷的特點,在給廣大車主帶來更多方便的同時,還給停車場管理方帶來更多的資金收益,是利國、利民,適合社會發展,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的新時代產品。
互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技術
先進的感知監測系統、支付技術和大數據平臺,為打造互聯網+停車服務創造了技術條件。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找出用戶停車服務需求,結合城市交通運行規律,針對學校、醫院、商務中心、交通樞紐、地鐵站點、旅游景區等區域的特點,通過數據分析,實行分地區、分時段、分停留時間長短收費,達到運用經濟手段對停車資源進行限制、引導和調節的目的,有助于實現面向政府的決策支持服務、面向企業的運營服務和面向公眾的信息服務。
推進互聯網+停車服務的思考
數據整合是基礎,管理政策是保障
數據是互聯網+停車服務的基礎。停車數據從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執法等環節,涵蓋停車場、停車位、停車企業、從業人員等信息的停車資源基礎數據;涵蓋停車位使用狀況、停車投訴、停車處罰、停車考核等信息的停車經營運營數據;涵蓋停車收費、收費標準等信息的停車經濟指標數據。
建議政府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和技術規范,對分散在各部門、各企業的數據規范化提出相應技術要求和共享機制,進一步完善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與相關單位、企業間的數據交換與共享,將全市的停車場動態運行數據整合起來,打破城市停車行業“信息孤島”現象,實現停車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為互聯網+停車服務提供一個高起點的數據資源平臺,促使互聯網+停車服務的行業企業將重心轉移到如何更好的提供應用和做好服務上。
技術手段是支撐,融合分析是核心
首先,對于地磁感應、視頻識別、RFID等車位檢測技術,以及銀行卡、微信、支付寶、一卡通等支付手段和監管稽查多種技術的應用,要充分考慮各種技術的城市、人群、管理機制等的實際情況,論證其適應性,促使各種技術最大程度發揮優勢。
其次,在數據處理方面,需要做好大數據分析的各項基礎工作,要保證數據的質量,在實踐中,數據整理和清洗占到數據分析工作量的60%以上,特別是停車檢測涉及到的多源異構數據,更要處理好不同類型數據的對應關系。
另外,需要強化各類數據的融合分析,包含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數據類型、不同數據來源之間的關系等,深入挖掘停車管理和服務各個環節、不同服務對象需求、不同交通領域關聯性的規律和特點。
智能管理是趨勢,模式創新是關鍵
通過應用車位檢測技術、車位智能化管理技術和信息共享技術,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將逐漸取代人工管理成為主流,停車管理模式實現由人工向智能化管理系統轉變?;ヂ摼W+的停車服務模式發展趨勢主要有車位信息共享、全流程優化、車位預定B2C、車位共享P2P及代客泊車五種模式。
停車服務模式創新的方向,可以借鑒網約車、共享單車等交通新業態的方式,實現從感知、支付、管理、執法的一體化,同時,建議將停車服務納入綜合智慧交通考慮,將不同交通方式(包括步行、公交、自駕、地鐵、自行車等)之間的一體化出行,將針對駕駛人停車體驗為目標上升為整體交通環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