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到崗后,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汽車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鍍鋅板生產操作工代文全,不需要像其他制造企業的一線工人那樣,頻繁穿梭奔忙于每臺機器設備之間。他只需操作生產實時監控系統,打開系統界面點擊“生產加工計劃”,選取“零件”“工序”等指令,最后點擊“生成”,即可完成生產任務命令下達。
1月15日,記者來到兩江新區魚嘴工業園的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生產廠房探訪,在鍍鋅汽車鋼板生產線上,只有10來名工人操作著不同的自動化設備,繁忙,卻看不見太多人。
作為目前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在中國投產的規模最大汽車工程創新研發項目,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這條引入德國技術的熱鍍鋅生產線,具備全球同行業最高端裝備及技術水平,不僅實現自動化生產工藝,其鍍鋅汽車鋼板還能大幅為車身減重,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汽車熱鍍鋅鋼板供應商。
自動智能化生產貫穿每道工序
在鍍鋅鋼板生產線上,只見代文全熟練地操作著智能柔性制造系統,一通運指如飛輸入指令后,該系統自動生產線隨即生產加工。待工序完成后,產品會自動被傳送到指定位置。
“這條生產線自2015年9月投產以來,自動化、智能化貫穿了每一道生產工序。”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生產部經理秦乙說,該公司全廠加上管理崗位只有100余名員工,每次在車間當班的一線工人僅13人。
“小而全”,這是秦乙對于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鍍鋅鋼板生產線的概括。這條設計年產45萬噸鋼板的自動化生產線,已成為該公司“智慧”體現——從接單、生產、包裝到運輸等各環節、全流程,均實現了智能化自動化操作。
例如廠房內的智能倉儲系統,在物料間內,機械臂會自動抓取生產所需物料,并按照指示和固定程序放在相應位置。而按照以前的生產工序,要把物料放在貨架上,需要工人一邊找尋一邊抓取,還要在本子上做記錄,繁瑣程度可想而知。運用智能倉儲系統后,不僅出錯幾率大幅降低,且只需1名工人操作,就能完成原來10多名工人的工作量。
“這條生產線的工藝可是‘原汁原味’德國技術。”秦乙表示,作為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股東之一,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所提供的德系技術,正是該公司相比同行企業的獨到優勢。
深耕汽車制造輕量化產品研發
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是由鞍鋼集團旗下西昌鋼釩有限公司,與鞍鋼蒂森克虜伯汽車鋼有限公司、德國蒂森克虜伯歐洲鋼鐵公司三方共同出資組建。
按照總公司擴充產能、完善品種結構的布局安排,該公司自2013年8月在兩江新區落戶開工,并于2015年9月建成投產以來,主要致力于高強鍍鋅鋼板及超高強鋼板研發生產,為整車制造企業的汽車動力總成、底盤和轉向系統及車身等制造環節提供產品配套,其中重點是圍繞汽車輕量化結構提供相關的鋼板產品。
“當前國家關于汽車油耗和尾氣排放標準不斷趨嚴,輕量化設計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鼻匾冶硎?,測算顯示汽車質量每下降10%,可帶動油耗下降8%、污染排放減少4%,因此兼顧提高燃油經濟性和環保性的汽車輕量化制造,從一開始就是該公司的深耕研發領域。
他介紹,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已先后開發出雙相鋼600、雙相鋼800和雙相鋼1000等多種型號的熱鍍鋅鋼板,其板材寬度區間800-1650毫米,厚度0.5-3.2毫米,不僅利于加工成型,且具備優異的高延伸率、高擴孔率和焊接性能,工藝為全球同行業領先。
目前,這批“重慶造”熱鍍鋅鋼板產品已成功替代進口材料,相繼進入長安福特、上海大眾、一汽大眾、日產尼桑、長城汽車等車企采購目錄,用于車身、懸架等零部件制造,有效為汽車“減重”。
精細化生產瞄準新能源汽車配套
雖然產品自身品質過硬,但作為汽車產業鏈的上游配套企業,在當前國內汽車產業面臨結構調整,汽車消費市場遭遇“洗牌”的大環境下,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同樣感受到市場壓力。
“面對行業波谷,企業目前要做的就是精益求精,將汽車鋼板產品進一步精細化?!卑颁摰偕颂敳貞c公司行政部經理楊偉奇說,按照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規劃,熱成型鋼板產品是車身減重的最優配套方案。目前,該公司已成功研發MBW500和MBW1500兩類熱成型鋼板,可以進一步為車身減重,接下來還將引進更高強度材料用于制作MBW1900鋼板,鞏固輕量化成果。
楊偉奇稱,此前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直供輕量化汽車鋼板產品的整車企業,多以傳統燃油車為主。隨著當前新能源汽車逐漸在車市走俏,該公司也同步接洽了國內外數家新能源整車企業,逐步爭取將公司的輕量化汽車鋼板產品用于新能源汽車制造配套領域。
“新能源汽車用鋼板材對于輕量化的要求自然比燃油車用鋼板材更高,不過對于公司而言問題不大?!睏顐テ姹硎?,從產品技術、生產線裝備乃至廠房配套,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都做好充足準備。目前該公司二期廠房規劃用地及其水、電、氣等生產要素都已齊備,一旦與新能源車企方面接洽好,二期生產線即可迅速投產擴能。
在此之前,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公司將力爭完成2019年初定下的汽車用鋼板30萬噸產能,19億元產值的本年度目標,在提高整個供應鏈服務的同時,加快推動鋼種和產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