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東軟和一汽紅旗的合作成果邁上了新臺階,三方跨界合作邁出了制造全新一代智能駕駛艙平臺解決方案第一步,合作新模式下的一款產品C4-Alfus 2.0智能座艙系統平臺迎來了落地。作為國內首款虛擬化智能座艙,C4-Alfus 2.0智能座艙系統平臺首先將應用在紅旗明年年初和年中進行量產的3款車型中,通過自主設計的HMI使用Kanzi作為開發工具,紅旗量產車使用C4-Alfus 2.0智能座艙系統平臺能夠提供絢麗的3D交互界面和流暢的交互體驗,并且支持科大訊飛語音、在線高德地圖,QQ音樂、喜馬拉雅、智能家居、電子手冊等。
C4-Alfus 2.0智能座艙系統平臺中C4代表著Cockpit(座艙),Combination(融合),Connectivity(互聯), Cloud(云),融合虛擬化技術,采用大尺寸和高分辨率觸摸屏的集成開發技術,可以整合車內信息,實現多屏互動。
C4-Alfus可以通過車內車外的互聯互通技術與其他多個平臺連接,實現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座艙系統。
C4-Alfus 2.0智能座艙系統平臺的核心在于它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車企使用車聯網成本的降低。
C4-Alfus 2.0智能座艙系統平臺采用了英特爾新一代Gordon Ridge車載方案以及業內領先的hypervisor虛擬化技術,實現一個主機兩個操作系統(Linux + Android)共存,基于凌動車載處理器軟件定義駕駛艙(SDC)解決方案,將CPU、GPU功能與工作負載進行整合,借助虛擬化雙操作系統和人機界面(HMI),為C4-Alfus下一代座艙系統提供了強大的計算性能和技術優勢,并且支持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車載駕駛艙體驗、數字儀表、后座娛樂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同時,一個英特爾® 凌動?車載處理器可支持多塊屏幕同時使用,并且不互相干擾,并無縫支持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數字儀表以及車載導航儀等多個高清屏幕的使用和互動。
英特爾中國區汽車電子總監張淳告訴智駕君,“一塊英特爾® 凌動?車載處理器將會分成不同的性能單元,對于控制車輛安全的部分,該單元是鎖定的,所以大家不必擔心處理性能不足而對車輛安全產生影響。”
在智駕君看來,軟件定義汽車主要是能夠支持多產品功能,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硬件平臺上打造了一個虛擬化技術,這個虛擬化可以支持不同的OS,包括Linux,包括安卓系統。
二、我們可以把車廠的車輛控制部分,放在比較安全的操作系統上,并把第三方應用放在安卓平臺上。
三、在儀表方面,我們有獨立的CPU和軟控,保證與娛樂系統分離,這樣通過虛擬化技術打造一個安全的系統。
四、開發了一個東軟的車載平臺SDK,可以支持多個操作系統,安卓應用安裝與卸載,H5 Web應用和服務,實現一些智能化的應用。
對此,英特爾和東軟一起依托先進的平臺,把不同的系統統一在一個平臺上。依托統一的硬件平臺,經由硬件的加速之后,可以在上面同時進行虛擬化,進行虛擬化之后就可以有多操作系統,通過多操作系統可以進行各種不同的專用系統安排。
從現場展示品來看,全新一代智能駕駛艙主要將顯示屏放在儀表盤、中控臺、副駕駛以及前排座椅后方。目前可以看到在套系統中已經安裝了FM、音樂、圖片、視頻等簡單功能選項。而進行一番實際體驗后,該系統在整體流暢度可以與目前主流車企使用的車機相媲美,而語音控制為系統的標配,并且完美支持車道偏離預警。
對于為什么會選擇紅旗和東軟,張淳的回答是開發和技術積累。
從今年10月30日紅旗品牌發布R.Flag阩旗技術品牌,將打造面向未來的超級綠色智能汽車技術平臺,并且計劃2018年實現L2自動駕駛100%在線 、2019年實現L3自動駕駛網聯輔助信息交互 、2020年實現L4自動駕駛網聯協同感知 、2022+年實現L5自動駕駛網聯協同決策與控制等一系列計劃中可以看出紅旗積極擁抱自動駕駛駕駛和智能網絡的態度。
26年前東軟進入汽車電子領域,如今同時整合全球三大洲的汽車電子技術,依托知識資產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驅動,實現了由汽車電子軟件提供商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戰略轉型。而在汽車電子產品領域,東軟先從IVI主機入手,后來轉戰到ADAS,包括T-Box、SSP-link這些能與手機互聯的產品,目前。已形成車載信息娛樂、T-Box、全液晶儀表、車聯網安全、手機互聯、ADAS、V2X等產品線和開放的“云平臺”。
可以說東軟最大的優勢是既懂車,又懂互聯網,也懂軟件,傳統的汽車廠商對互聯網及軟件的更新迭代需要一個過渡的過程,而東軟恰恰可以在這個角度為英特爾提供幫助。
在10多年車聯網爆發、低沉迭代中,這是一場外界頗為關注的跨界融合。
從兩年前智能駕駛艙概念提出到今天產品落地,英特爾、東軟和一汽紅旗的合作成果又邁上了新臺階。
中國自主品牌近年來日益深度擁抱智能化與車聯網,中國新勢力造車團隊開始涉足自動駕駛領域,在這樣的一個大趨勢下,車聯網行業勢必要出現一個有技術支持的巨頭公司。對英特爾來說為避免錯過移動互聯時代,開始深度布局汽車行業,在智能駕駛領域固然機遇難得,但也將面臨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