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上海是一座飽受嘲諷的城市!
因為它當初喜歡跨國公司而看不起民營企業,熱衷于搞金融而看不上互聯網行業,結果不僅沒能把握住阿里巴巴這樣的優秀企業,而且錯失了互聯網大潮的機遇。
二十年前大家都說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園,而這幾年卻有人說上海是杭州的后花園。曾經的遠東第一大都會,如今淪為“環杭州都市圈”的一員,造化的弄人,想來也煞是可笑!
一個月內上海干了三件大事
不過最近一個月來,上海連續發生了三件大事,這位“垂死病中驚坐起”的老大哥,顯然把杭州和深圳兩位小弟打得措手不及。
第一件大事:7月26日,從杭州搬到上海的拼多多在美國紐約敲鐘上市,這家公司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發展成為中國市值第三大的電商企業;
第二件大事:8月16日,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與上海市政府達成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馬云宣布將把更多新業務、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放在上海;
第三件大事:8月20日,騰訊公司和上海市政府簽署深化合作框架協議,騰訊華東總部將落地上海徐匯濱江,共同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這三件大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趨勢,那就是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開始擁抱上海,并且把更多未來的籌碼押注到上海身上。
從上海和互聯網公司彼此之間的態度來看,折射出中國產業升級路徑的變遷之旅。
以往上海高冷的對待互聯網企業,是因為當時互聯網行業還沒真正發展起來;如今上海敞開胸懷迎接互聯網企業,是因為互聯網行業已經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互聯網巨頭都紛紛向上海投懷送抱,則是因為上海能夠提供大量的高精尖人才幫助他們研發未來科技。
康波周期與城市地位的變遷
說起上海的失落,還要從“康波周期”說起。
所謂的“康波周期”,是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發現的一種人類經濟生活中存在的長期周期性波動規律,大致上以50~60年為一個周期。
這種康波周期的出現,歸根結底都是由于科技革命所驅動的,其運轉與科技革命浪潮的興衰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一共經歷了五輪康波周期,它們分別是由紡織工業和蒸汽機技術、鋼鐵和鐵路技術、電氣和重化工業、汽車和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主導所驅動的。
根據康波理論我們不難發現,上海近年來跟北京、深圳和杭州相比較時,表現出一種產業結構落后、經濟增速緩慢的頹勢,原因就在于上海沒有很好把握住信息技術革命,錯失了第五輪康波所帶來的最大機遇。而北京、深圳和杭州能夠表現出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握住了信息技術革命。
如今第五輪康波已經開始步入蕭條期,信息技術革命的紅利也已經接近天花板了,所以各家巨頭和各大城市都開始未雨綢繆,為迎接第六輪康波而做著準備。
第六次技術革命與上海的復興
那么第六輪康波將以什么技術為主導來驅動呢?
很明顯,是人工智能技術!
在人工智能方面,各國城市和各家巨頭現在都只是處于起步階段,都還有許許多多的課題需要去研究,那么就都離不開科研人才。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強”榜單來看,目前國內人工智能實力最強的城市是北京,其次是上海,接下來才輪到杭州和深圳。
看到這份排名大家可能會很納悶,為什么信息技術高度發達,被譽為“創新之都”深圳才排第四,而落后于時代的上海竟然能夠拍第二。
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許多人工智能技術還停留在高校和科研機構里面,而深圳的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少得可憐、不像上海那樣僅次于首都北京,所以上海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要遙遙領先于深圳。
根據康波周期理論來推測,人工智能真正的大規模應用大約會出現在2030年以后才開始出現,也就是說接下來十幾年主要精力是放在科研投入方面。
在這一階段,騰訊所在的深圳和阿里巴巴所在的杭州,都缺乏足夠的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能夠為企業發展人工智能提供足夠的人才。這種情況下,這兩大巨頭就得想方設法另謀出來了,而上海無疑是他們眼中的最佳之選。
雖然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會更多,但是北京本身聚集著百度、頭條、美團等一大堆同行,對于人才的爭奪會顯得空前激烈。剛好上海是一個有人才卻沒雇主的地方,所以乘虛而入也就顯得恰到好處。
所以上海和阿里、騰訊的牽手,從短期的角度來講是拉攏阿里和騰訊來拯救上海,從長遠的角度講是阿里和騰訊主動來擁抱上海。
不過無論怎么說,人工智能對于上海而言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遇,如果再次錯失良機的話,上海被深圳超越、淪為環杭州都市也絕非是天方夜譚。
而對于深圳來說,未來要想在保住一線城市的地位,那么人工智能時代的競爭絕不能輸,所以深圳也應該加快引進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力度,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