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小米SU7正式發布,新車定位“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動力上提供雙電機版本和單電機版本車型選擇。官方表示,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取名小米SU7,是因為SU是Speed Ultra的縮寫,至于如何念,小米內部經討論后將其稱為“蘇七”,就像叫一個朋友名字一樣較為親切。按照規劃,新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上市。
從現場實車,新車采用海灣藍、雅灰、橄欖綠三種車身顏色,均具備較強的運動氣息,更符合年輕消費者,雅灰配色則更兼顧家用。
作為小米汽車首款車型,新車采用大量家族化設計語言,包括水滴狀大燈、水滴狀外后視鏡、光環尾燈、175°漣漪曲面和半隱藏式門把手等。細分來看,新車車頭呈現出低趴造型,前機蓋兩側的線條擁有不錯的力量感,并帶有銀色小米車標,前保險杠區域加入與車身同色的裝飾件,運動化感十足。大燈組采用圓角多邊形造型,內部輔以四顆LED光源,采用類似“米”字型的燈腔結構,提升辨識度。下包圍以及發動機蓋則突出了運動感,頗有跑車風范。另外,新車還提供有激光雷達,支持高階駕駛輔助功能。
車身側面,新車線條流暢,呈現出類似轎跑式的線條,配備無邊框式后視鏡、半隱藏式門把手、大尺寸輪圈、激光雷達以及全景天幕等配置,前輪還配備四活塞卡鉗,車機系統則為小米自家的澎湃Hyper OS,交互體驗與手機平板一致。車身尺寸方面,新車長寬高分別為4997/1963 /1440mm,軸距3000mm,定位中大型純電轎車,比特斯拉Model 3大一圈。
車尾部分,新車采用時下流行的貫穿式尾燈設計,形成光環尾燈,配備可升降式的電動后擾流板功能,尾部中間帶有“xiaomi”拼音字樣標識,左下角為“北京小米”標識,右下角為“SU7”標識,進一步提高車輛的辨識度。下包圍兩側擁有非常夸張的設計,后保險杠加入與車身同色的裝飾件,整體十分吸引眼球。
內飾部分,新車整體造型較簡潔,采用環抱式座艙,提供銀河灰、暮光紅、曜石黑三種內飾配色。車內配備較大尺寸的中控屏,包括16.1 英寸中控屏、56英寸的 HUD、7.1 英寸的儀表盤以及后排座椅兩個小米平板,并保留部分物理按鍵,方向盤為經典的三幅D型方向盤設計,中間帶有“xiaomi”拼音樣式設計。同時,小米還將澎湃OS上車,為用戶提供與手機平板一樣的交互體驗,這也是小米汽車智能座艙實現人車家全生態的基礎。小米汽車可以實現手機車機跨端無縫連接,實現手機應用秒變車機應用。
動力方面,新車將提供前后雙電機版本和單電機版本,單電機版本車型搭載最大功率220千瓦的電機;雙電機版本車型搭載前后雙電機系統,其中,前電機最大功率為220千瓦,后電機最大功率為275千瓦。動力電池將提供73.6kWh以及101kWh兩種容量,其中73.6kWh是弗迪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采用400V電壓平臺,續航分別為628km和668km;而101kWh是寧德時代提供的三元鋰電池,采用800V高電壓平臺,續航分別為800km和750km。另據雷軍介紹,新車零百加速僅為2.78秒。
至于新車上市的競爭對手,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新車沒有準確的對標車輛,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而在智能化上能媲美特斯拉Model S。
那么新車何時發布,雷軍表示,目前新車已在小批量量產,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小米汽車仍需要大量的測試,因此還需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正式發布,但不出意外的話這應該是小米SU7在上市前最后一場發布會。
雷軍稱:“小米汽車擁有不遜特斯拉Model S的性能指標,0-100km/h加速、100km/h-0剎車距離、最高時速三大指標均不落后。所以說不要喊9.9萬,不可能的!但凡有這種表現和配置的,都得40萬以上!所以14.9萬也不用再講了,還是要尊重一下科技啊!”此前雷軍也透露,小米SU7的價格確實有點貴,但貴的有道理,在體驗上一定會超過大家預期。
另外,主流分析現時估算小米SU7售價在20-40萬元水平。
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雷軍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是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夢想之車,做好看、好開、舒適、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在自動駕駛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除此之外,雷軍還強調,今天是小米宣布進軍電動汽車行業的1003天,小米從底層核心技術出發,十倍投入,做一輛好車,長期目標是在未來15-20年內,努力成為全球五大汽車制造商之一。
雷軍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我特別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如此來看,對于小米汽車的最終定價,雷軍恐怕也要謹慎定奪,不可能便宜但是又不能太貴,如何討喜才是重中之重。
2021年3月30日,小米公司官宣造車,如今將近三年過去了。按照規劃,小米汽車將在未來三年內陸續發布三款車型,其中,前兩款為純電車型,內部代號分別為“摩德納”、“勒芒”,第三款產品將是混合動力車型,內部代號為“昆侖”。
相比于李想所認為的競爭激烈,“2023年至2025年,汽車行業將迎來極為殘酷的淘汰賽”。雷軍確實也并不著急,“我們要花15-20年的時間,爭取成為中國前五的車廠,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