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時代,智能座艙技術已經卷成了麻花。車載顯示領域出現了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產品,包括“三聯屏”、“帶魚屏”、“升降屏”等。
現如今,AR-HUD技(抬頭顯示)術又長上了“風口”。
這兩天,京東方首次公開了其在智能座艙方案上的布局,裝配42.2英寸一體式大屏幕的智能駕艙,分辨率高達10K+,并展示AR HUD新技術。
這款HUD采用了面型前置消除法、三重光線路徑分析,有效消除AR抬頭顯示內外雜散光源帶來的成像模糊重影等傳統痛點。
AR-HUD技術是行業當下熱門話題。像最近在2023年成都國際車展現場,小亞發現有多款新車將配備AR-HUD:例如長安起源A07(50英寸)、比亞迪宋L(50英寸)、大運遠航Y6(70英寸)…
看著這些愈加夸張的數據,小亞不禁疑問:AR-HUD,為啥會這么火?
據汽車研究院數據分析,未來兩年HUD是智能座艙產品中滲透率提升最快的子領域。這也意味著AR-HUD在智能座艙中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AR-HUD市場滲透率高速上升
眼下,AR HUD的裝載量迎來了高速增長。
根據汽車研究院的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1-6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W/AR HUD交付90.49萬臺,同比增長50.62%。其中,AR HUD前裝標配交付5.73萬臺,同比增長43.61%。
截止今年6月底,中國乘用車市場已有超過55個品牌旗下車型提供W/AR HUD的標配或選裝配置。其中,理想汽車旗下多款車型、長安深藍S7等越來越多品牌車型開始標配W/AR HUD。
未來幾年,W-HUD將逐步向AR HUD過渡。
那,AR-HUD到底是啥?
AR-HUD介紹
HUD,即汽車抬頭顯示儀,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映射在風擋玻璃上,使駕駛員不必低頭就可以看清重要汽車信息。
整體結構主要包括主控PCB板,LED光源,投影顯示以及反射鏡,其實質是一個光學器件。HUD的技術壁壘主要存在于:PGU、自由曲面反射鏡、擋風玻璃。
AR-HUD,即AR技術與抬頭顯示的結合體,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顯示技術。
AR-HUD產業鏈分析
產業鏈可以上中下游,其中上游包括PGU供應商、PGU芯片供應商、光學鏡面供應商、AR軟件供應商、光學玻璃供應商等,中游為HUD廠商,下游則為整車廠。
AR-HUD的優勢
汽車抬頭顯示(HUD)產品形態變遷:從C-HUD到W-HUD,再到AR-HUD。
1)C-HUD 由于成像效果差、成像尺寸有限且存在安全隱患,正逐步被淘汰;
2)W-HUD 相比C-HUD 在成像尺寸、成像質量等方面均有所提升,技術相對成熟,是目前主流的HUD方案;
3)AR-HUD利用了增強現實技術,極大擴展了HUD的使用場景,比如行車時可以將導航的道路信息顯示到HUD上,并融合周圍實際的路況場景進行顯示,也能結合ADAS功能,提供前向碰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及交通標志線識別等提示,及時預告路況和行人預警信息,此外還可將行車電腦中的車輛數據與道路實景有機結合,進行AR呈現。AR-HUD的使用場景更加豐富,未來HUD將逐步由W-HUD向AR-HUD過渡。
AR-HUD所呈現的信息可分為三大類:導航及車輛信息、車輛生態服務信息、路況及危險預警。
在AR-HUD技術支持下,用戶可以更輕松地獲取車輛、道路信息,提升駕駛的安全性;此外,源自電商平臺、服務設施等渠道的多元化信息接口,也在一定程度下提高了用車的便利性。
價格方面,根據未來黑科技創始人徐俊峰透露,目前普通的W-HUD大概在1000元區間,2D AR-HUD可能達到2000-3000元。
AR-HUD的技術
AR-HUD規模化上車,應該走什么技術路線,一直是產業鏈上下游關切的焦點。
以下是AR-HUD顯示技術方案性能對比圖
HUD主流產品采用TFT技術,但因技術本身限制和用戶感知程度不高,會被其他長距離、大視場角的技術代替。
DLP技術目前較為成熟,帶來的投影成像更為清晰,但由于供應鏈單一、系統集成度較低等原因,導致DLP系統成本較高。
LCOS在分辨率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但車載應用較少,產業配套不成熟,還需要時間發展,系統成本還需要進一步下降才能有較好的市場應用率。
2022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W/AR HUD超過150萬臺,其中,AR-HUD超過10萬臺。在AR-HUD技術路線方面,TFT方案占比超過85%。
國內AR-HUD主要Tier1情況
日系HUD供應商具備技術先發優勢
日系供應商具備技術先發優勢,國內本土廠商受益于自主車企崛起上量迅速。日系供應商在HUD領域具備技術先發優勢,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統計數據,2022年日本電裝以32.3%的市場份額居第一位,國內HUD供應商近幾年受益于自主車企崛起也逐漸嶄露頭角,華陽、澤景、怡利、水晶光電、未來黑科技等廠商已實現量產供貨,在國內HUD廠商中處于領先地位。
多家本土廠商已實現AR-HUD量產裝車
自主供應商有望憑借AR-HUD實現超車。根據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中國乘用車市場(不含進出口車型)共有10家供應商向14個汽車品牌20余款車型落地了2.5萬臺AR-HUD。華陽多媒體、臺灣怡利電子及重慶利龍科技為前三位。從供應關系來看,自主品牌車型搭載的AR-HUD也基本由本土供應商進行供應。從技術方案和量產配套情況來看,華陽集團(華陽多媒體)目前覆蓋多種技術路線,出貨量領先國內其他廠商,其他廠商如水晶光電、未來黑科技、澤景受益于下游配套客戶搭載HUD車型的銷量增加,HUD出貨量也實現快速增長。
總結,AR HUD的規模化裝車——依然面臨著成本、可靠性、應用生態等諸多問題。不過從功能層面而言,W-HUD向AR-HUD過渡已經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