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年初發布的SUV車型(拜騰K-Byte Concept)不同的是,此次亮相的是一款三廂轎車。K-Byte量產版將在2021年于中國上市,隨后進入歐洲與北美市場。
未來,拜騰的產品線中將涵蓋SUV、轎車、MPV三個類別,都將采用純電驅動,據透露第三款MPV目前已經在設計之中。

循例報上三圍:拜騰K-Byte的長寬高分別為:4950/1950/1500mm,軸距3000mm,典型的中大型車身材,相信未來上市后售價不低。
先看前臉,拜騰K-Byte有著一個相當厚的“下唇”,而格柵部分則使用了倒梯形輪廓。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格柵其實是一個屏幕。犀利的雙條LED大燈,日間行車燈環繞整個下唇內側,加上中間發光的拜騰徽標,一股科技界新秀的BuFF油然而生。
真的能實現L4級自動駕駛么?
此次K-Byte最大的亮點在于它承諾2021年上市時,將搭載L4級別的自動駕駛。
按SAE(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協會)標準,自動駕駛從L0到L5一共分為6級,目前特斯拉那套Autopilot 2.0充其量也就到L3級別,也就是車輛能在限定場景下完成大部分駕駛操作,但人類駕駛員必須保持注意力。如果到L4級別自動駕駛,則在限定場景下車輛能完成所有操作,駕駛員也無需保持注意力,達到高度的自動駕駛。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大愿景,K-Byte在放置了一組激光雷達(前+后),用于識別路面行人等物體,加上位于車身兩側的可隱藏式傳感器,可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或許到2021年量產車型就不會有這么明顯的外置傳感器了。
問題來了,K-Byte使用四個激光雷達,成本是否能承受?
實際上,就連聯合創始人Dr. Carsten(畢福康博士)也無法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暫時還不知道K-Byte量產版是否會使用這四個雷達。拜騰希望在傳感器更小(依賴技術進步),數量更精簡(畢竟4個激光雷達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如果你使用5萬美元去打造一臺自動駕駛車的傳感器部分,技術上是可行的。不過就算你能把這臺SAE L4級別的車開到上海或者北京街頭,它還是不會動的。因為自動駕駛車是防御系駕駛,而人類駕駛車(中國特色駕駛習慣)是攻擊性駕駛的。
如果自動駕駛車的比例達到10%,自動駕駛車才會開始動;當自動駕駛車的比例達到50%,通行效率才會比人類駕駛高。
自動駕駛的意義是降低事故,拜騰的目標是制造廉價的L4自動駕駛系統,讓盡可能多的車子裝備自動駕駛系統。只不過,激光雷達的單價實在是太高了,高清攝像頭又無法實現真正的L4,只能去到折中的L3.8,在暴雨天氣等情況無法使用。如果用戶能接受折中方案,倒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最后還說到人工智能,拜騰目前已經與百度合作,為國內用戶帶來更本地化的AI服務,我們可以使用語音和這套AI系統進行直接交互。當然,發布會展示的還只是DEMO,具體能實現到何種程度量產車一出便知分曉。
「聽起來陌生的拜騰,到底是個什么品牌?」
拜騰是一家新興汽車廠商,就像威馬、蔚來一樣,屬于造車新勢力。兩位聯合創始人都是汽車界成名已久的人物,其中畢福康博士曾經是寶馬集團副總裁,也是寶馬i8電動跑車項目的總負責人。而另一位創始人戴雷博士則是前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
2017年1月,FMC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FMC制造基地。
2017年9月,FMC正式公布品牌英文名BYTON和中文名拜騰,并在江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總產能30萬輛的工廠,首款SUV車型預計在2019年正式投產。
2018年1月,拜騰首款SUV概念車型BYTON Concept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展出。
2018年6月,第二款轎車概念車型K-Byte在CES Asia展出。
拜騰的全球運營總部、智能制造基地以及研發中心都設立在中國南京,而負責汽車體驗和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研發總部設在美國硅谷,負責車輛設計與產品概念研發的設計中心則位于慕尼黑。
第一款發布的車型拜騰M-Byte Concept定位中型電動SUV,智能互聯可以說是它的最大賣點,人臉識別、自動駕駛、50寸超大中控屏幕等應有盡有。
說到大家最關心的續航/動力方面,拜騰M-Byte Concept提供兩個版本:單電機版提供200kW/400Nm最大輸出,配備71kWh電池組,續航400km;雙電機版提供350kW/710Nm最大輸出,配備95kWh電池組,續航520km,在快充模式下半小時能充進80%電量。
「 面臨的挑戰:量產進度慢、受傳統車企“圍剿” 」
就在昨天(6月11日),拜騰宣布已經完成了B輪融資,融資總額為5億美元,參投方包括了一汽集團、寧德時代以及啟迪控股等等。這意味著包括傳統汽車集團、電池制造廠商在內的大型企業,已對拜騰品牌充滿了期待。
此次拜騰選擇在CES Asia前夕全球首發這款概念轎車,除了是對其產品線的擴充,更是為了向市場、投資者傳遞正面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拜騰在南京的試制車間已正式完工,而樣車(拜騰M-Byte Concept)也會陸續從這里下線,樣車將用于各類測試以及資質申請。另外,傳統的沖壓、焊接、涂裝、總裝車間也預計在今年10月完工封頂,隨后便會進駐生產設備,為2019年做好量產的準備。
即便看起來如此美好,但事實上如果談及造車進度,拜騰可能已經稍微“落后”了。要知道,在上年的10月,小鵬汽車就正式下線并實現交付(1.0版本,交付給員工),而蔚來在6月初也同樣完成了交付(僅10臺,交付給內部員工)。
雖然TA們都只是小批量的試生產/交付,但好歹也能上個牌,在試駕場地溜達溜達。而看回拜騰,小規模的試量產/交付似乎還要等到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
當然,僅從網絡上公開的消息筆者也不能斷定拜騰真的落后,畢竟你看合眾的“哪吒”,先前一直無聲無息低調發育,突然工廠建成了,量產車的路試也在進行(對,就是量產車)了…
最后,無論是中國傳統車企,還是合資品牌都在加大力度布局新能源,像拜騰、蔚來這些初出茅廬的車企又如該如果應對傳統車企大鱷的“圍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