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時代的到來,我們不得不接受內燃機正逐漸遠離的現實,對于眾多的“燃油黨”來說,沒有了發動機的汽車似乎已經丟失了靈魂,變得有些“索然無味”。
很長時間以來,我覺得自己也是那一批“血液中涌動著汽油”的人,會不自覺地將駕駛樂趣與內燃機直接劃等號,似乎只有發動機的轟鳴和換擋時的那一股子“沖勁”才是快樂的源泉。
所以在一開始我并沒有把這臺純電寶馬“放在眼里”——畢竟,“一個電動車能有什么駕駛樂趣呢?”
多巴胺會隨著電流而來嗎?
打臉總是來得非常準確而及時,當試駕過全新BMW i3之后,我有些驚訝甚至迷茫,多巴胺真的隨著電流來了?
也許沒有了發動機的咆哮會讓你感覺有一絲陌生,但當你踩下加速踏板的那一刻,你會發覺“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i3零百加速可以跑到6.2秒,加速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感受非常直接。如果你是一個崇尚駕駛樂趣的朋友,那么你一定會對這輛i3愛不釋手。雖然它是一臺純電動的車型,但后置后驅的布局和接近50:50的前后配重比,讓你仍然能夠享受到寶馬一貫引以為傲的出眾駕控表現,這可不是“油改電”三個字就能簡單解決的。
值得一提的是i3采用的是和iX3上相同的寶馬電驅系統,電驅單元將電動機,逆變器及變速器融為一體,勵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為210KW,峰值扭矩400N·m,以電動時代的“黃金組合”保證全速段均的澎湃動力輸出。相比其他品牌車型上搭載的永磁同步電機,勵磁同步電機取消了永磁體,通過勵磁線圈提供磁場,可以更好的保證全時速的高扭矩爆發,調速也更為精準。同時勵磁同步電機也減少了對稀土資源的依賴,更符合當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除了在加速上的優異表現,過彎和濾震BMW i3同樣處理的相當不錯,搭配DSC動態穩定系統包括ARB防滑穩定控制單元,為車輛提供更好地牽引力和抓地力,擁有更卓越的過彎姿態和性能。為了抵消大容量電池包在車輛轉向時由于慣性原因造成的不良影響,i3還配備了前、后防傾桿,機艙內配備了前避震頂端拉桿,車身剛性提升的同時也保證了操作響應更快更及時。另外,全新BMW i3的前后懸架均采用了創新的HRS液壓回彈減震技術,且后軸首次配置了自適應空氣懸架,運動之余也能讓顛簸路況的行駛更加平穩舒適。
并非換個電機那樣簡單
因為i3和燃油版3系都誕生于寶馬CLAR油電共生平臺,所以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認為i3無非就是把引擎換成電動機罷了,而對于很多“油改電”車企來說,的確存在粗暴地罔顧車內空間、安全性和駕駛體驗,只做發動機和電池電機的機械替換這一問題,這也是為什么一提到“油改電”大家都表示接受無能的一大原因。
然而寶馬i3與這一類“油改電”可謂大相徑庭,新車不僅通過創新電驅技術和經典底盤調教讓i3完美沿襲燃油3系的運動駕駛樂趣,同時格外關注安全問題。得益于寶馬在動力電池領域貫穿電芯原材料、化學配方、電池包內部結構設計、精益生產工藝等全方位技術積累,i3所搭載的動力電池在性能表現、能量密度、續航里程、安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可靠性等多個維度,都能實現完美的平衡。
駕控之外 安全之內
從現場的MR混合現實體驗中我們了解到,i3電池包外部的高強度鋁合金材料以及內部的多道加強梁、側方緩沖結構包括模組吸能的設計,都可以通過物理防御機制保護電池安全。內部側面還有底部的最大化冗余設計也預留出充足的緩沖空間,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也能夠盡可能避免電池模組受損。
防水橡膠密封圈和復合防火上蓋等細節讓i3的電池包擁有了IP67民用最高級別的防塵、防水及阻斷火源的效果,與此同時4個防爆泄壓閥和燃爆式放電裝置可以保證在3毫秒內實現斷電,并且快速調節電池包內外壓力平衡,避免電池起火,消除安全隱患。
人們對電車還有一大焦慮就是續航,全新BMW i3所具備行業領先的自適應能量回收不僅讓駕駛感受更加絲滑,也為行駛帶來更多安心的保障。i3可自動根據當前路況自動實現能量回收力度的調節,這種感受確實比較奇妙,好像它懂得駕駛員的心思一般,與傳統的拖拽感完全不同,另外回收強度也可通過觸控顯示屏上的可視化圖標查看,將真實車況時刻保持同步。
全新BMW i3裝備了總容量為70千瓦·時的寧德時代811鎳鈷錳三元鋰電池,CLTC標準工況下的最大續航里程達到了526km。雖然這次沒有對i3做完整的續航表現測試,但從我們之前對ix3的實際測試就能夠看出寶馬的續航還是一直比較扎實的,基本不會出現因為里程虛標,把你丟在半路的情況。表顯里程是多少實際可行駛里程就是多少,甚至由于駕駛習慣的差異,在精密的計算邏輯下還會出現從激烈駕駛轉到柔和模式后剩余駕駛里程不降反升的情況。
不論是駕駛操控還是出行安全,又或者長久續航,想要將這一切處理好,可并不是只換個電動機就能解決的。看似簡單的邏輯,卻需要背后一系列嚴謹、扎實的設計邏輯與技術工藝,可以說i3優秀的延續了燃油版3系的駕駛樂趣和操控水準,在全面電動化的時代,我們難免會對新車產生疑問,而i3無疑交上了一份讓人安心的高分答卷。
經典升級 內外兼修
在內在實力做到極致的同時,全新BMW i3在寶馬一貫的經典設計基礎之上也進行了大膽創新,用更加先鋒、前衛的設計語言和嶄新的內飾配置面貌,呈現出更加新銳動感的純電之美。
外觀方面,i3采用了更多針對性的細節變化,凸顯自身的新能源身份,同時兼具空氣動力學功能,如封閉式中網、車尾擴散器、全新樣式的19英寸空氣動力學輪轂及低滾阻輪胎、智能降阻格柵、鯊魚鰓導流槽等獨有的設計都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阻及能耗,讓整車風阻系數低至0.24Cd。
數字化科技層面,i3具備數字鑰匙、舒適進入等人性化配置,讓上車體驗更加便捷貼心。同時一體式懸浮曲面屏也是首次在國產車型上應用,該屏幕集成了14.9英寸的觸控顯示屏和12.3英寸的數字儀表盤,并面向駕駛員微微傾斜,讓操作更加得心應手、流暢自然。檔桿變得更加小巧精致,有未來感。空調控制區域被集成在車機屏幕中,盡量減少實體物理按鍵,更有科技感。車機系統由ID8加持,不僅升級了IPA可視化形象,更搭載了本土化創新應用微信車載版、騰訊小場景2.0等豐富的數字化產品。
駕乘空間方面,接近5米的修長車身和2966毫米的超長軸距,讓i3的內部空間非常寬綽充裕。雖然與燃油版3系同平臺柔性生產,但得益于開發伊始寶馬就已經考慮到電動車的需求,所以i3并沒有出現其他品牌電動車地臺過高,影響乘坐舒適度的情況,相反i3的后排乘坐空間更大,乘坐姿態能夠更加靈活舒展,直觀感受就是頭抬得起來,腿放的下去,坐姿也更符合人體工學,同時后備箱也沒有受到電池影響,容積依舊十分可觀。
寫在最后
i3并不是電池將塞入3系那樣簡單。所謂以3系進化電動,i3在完整延續燃油版3系運動屬性的基礎上,還在細節之處賦予更多創新屬性和科技含量,可以說在駕駛樂趣層面依舊做到了同級無人能出其右,在舒適度、空間實用性、電池安全、駕駛輔助能力以及續航電耗等方面都做到了較好的平衡,人生真的很難繞過一臺3系。
來源:第一電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