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博瑞GE的上市,吉利的新能源戰略也正式對外發布。
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在發布會上表示,吉利新能源戰略涵蓋純電技術、混動技術、替代燃料以及氫燃料電池等四大技術路徑,致力于成為全球新能源節能技術的引領者和普及者。“2018年是吉利汽車全面邁入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元年。以博瑞GE為開端,未來吉利全新產品都將全面實現電氣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吉利新能源”今后將不再獨立運營,所有車型回歸國內銷售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吉利內部人士表示,為了有效地應用現有的渠道,同時更好地整合市場營銷,今后將不再區分吉利新能源和傳統燃油車。
除了吉利,北汽的研發變革也在進行中。今年年初,北汽研究總院就開始正式運營,目前,北汽新能源造型中心已合并到北汽研究總院。近日,北汽股份黨委副書記張國富表示,整合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為了效率更高;第二是資源利用最大化;第三是人才更集中。
2014年8月,廣汽乘用車成立新能源事業部,2015年12月升級為分公司,2017年7月,獨立為廣汽新能源公司,并于今年1月1日開始銷售。在去年的廣州車展上,廣汽新能源首次獨立亮相。在研發上,廣汽研究院成立了專門的新能源中心和智能網聯中心。渠道方面,廣汽新能源以專營渠道為主、傳祺混營渠道為輔。
奇瑞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也算是比較早開啟新能源汽車自主研發之路。目前,已擁有四大新能源整車平臺、五大通用子系統和七大核心技術體系規劃,涵蓋全尺寸全系列乘用車的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技術平臺,自建銷售渠道,但也會吸納一些奇瑞經銷商。
成立新能源公司進行獨立運作的好處在于: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需要創新的業務板塊,獨立運作可以擺脫傳統造車所帶來的思維慣性,通過新的項目團隊、研發體系、產業鏈整合,實現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快速發展。此外,有利于外部資金的引入,以及更多的資本運作。
劣勢在于:如果研發、銷售都獨立的話,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比較難形成集約效應。另外,隨著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占比逐漸提升,未來新能源公司和傳統燃油車如何區分,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以廣汽為例,目前新能源公司規劃的產品都是獨立平臺的純電動車,傳祺同平臺的增程式、插電混合動力車產品也放在新能源公司銷售。如果幾年之后,插電混產品占比越來越高,會不會也面臨跟吉利一樣的整合問題?
當然,不同的是,廣汽新能源公司組建了一個強大的團隊,原廣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古惠南轉戰廣汽新能源擔任董事、總經理;原廣汽乘用車副總經理肖勇,調任廣汽新能源副總經理兼銷售本部本部長。對于新能源公司的發展,古惠南表示:“廣汽新能源要做的是未來的車,我們要塑造未來的技術、未來的市場、未來適應的場景,重塑未來的生態。”
可以說,目前獨立發展新能源業務的,基本上都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研發實力較強的企業。除了這些單獨成立新能源公司來運營的,還有一些企業,是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一起研發、運營和銷售,比如比亞迪和上汽乘用車等。
比亞迪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新能源業務一直比較強,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11.4萬輛,傳統能源車的銷量僅為29.6萬輛。
再比如上汽乘用車,旗下有榮威和名爵兩個品牌,雙品牌又分別有新能源產品,而且產品陣容比較強大,銷量也不錯。統計顯示,4月,上汽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7505輛,同比增長180%,環比增長31.4%。其中,由榮威eRX5、榮威ei6、榮威e950和eMG6組成的插電混動車型共銷售5809輛,占比77%;榮威ei5與榮威ERX5組成的純電陣營銷售1696輛,占比23%。在這種情況下,上汽不僅不會單獨成立高端車品牌,也不可能再成立新能源公司。
正如到底要不要成立高端車品牌一樣,對于傳統汽車企業來說,要不要把新能源業務剝離出來成立單獨的公司來運作,也是一個事關企業發展的戰略問題。像吉利一樣,先獨立再整合也是一條可供參考的路徑。
當然,未來新能源業務如何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7.7萬輛。今年1~4月,累計銷量18.4萬輛,全年恐難突破100萬輛。但與全年3000萬輛的汽車銷量相比,這個銷量還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