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危機、電動化轉型,成為擺在德國大眾集團面前的兩大挑戰。
近日,大眾集團美國公司CEO斯科特·基奧在一次行業峰會上表示:“毫無疑問,全球半導體芯片短缺將持續到2022年,且至少是下半年。”芯片短缺已導致全球車企減產,據大眾內部知情人士透露,今年迄今為止,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只生產了30萬輛汽車,這是自1958年以來的最低數字,遠低于疫情前的平均產量。
與此同時,以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為代表的管理層希望加速電動化轉型。不久前,德國《商報》報道稱,迪斯在與監事會見面時提出,希望旗下主要工廠加速電動化改造,如果轉型進度太慢,該公司可能削減多達3萬個工作崗位。隨后大眾在官方口徑上否認了裁員3萬人的相關新聞,還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大眾監事會成員強烈反對迪斯的提議。不過,裁員傳言還是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從中不難窺見“大象轉身”的艱難。
缺芯或導致大眾減產數十萬輛
應該說,半導體芯片短缺是全球汽車業共性的問題。從剎車傳感器到動力轉向,再到信息娛樂系統,芯片幾乎遍布汽車的各個部位。缺芯導致各大車企減產的消息一直絡繹不絕。大眾此前表示,由于芯片供應不足,該集團今年的產量將減少數十萬輛。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到目前為止,今年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的產量只有30萬輛。該工廠疫情前的平均年產量約為80萬輛,大眾集團曾有意將其提升至100萬輛,但2020年受疫情影響實際產量下滑至50萬輛。今年疊加芯片危機,該工廠年產量可能會更低。
基奧指出,缺芯問題可能會在今年第四季度得到一些緩解,但屆時汽車行業仍無法滿足市場對于汽車的需求,因此在不久的將來,汽車行業可能會出現一個變化,即盡量減少汽車每個部件所需的芯片數量。“過去,我們認為芯片供應幾乎是無限的,因此想為每一個模塊都配備芯片,例如車窗升降、調制器等。未來當我們開發汽車時,我們可以開始考慮一個問題,能否用更少的芯片做更多的模塊?這可以做到,我們正在關注。”他說。
和基奧一樣,法國汽車游說組織PFA總裁盧克·查特爾也在峰會上表示,半導體供應問題在2022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仍將影響汽車行業,且缺芯是一個長期危機,將對汽車工業產生持久性影響。
那么,是否應該由美國政府出資建設更多芯片工廠?對此基奧表示,這將耗資數十億美元,且至少需要四年時間,“我不知道拿起電話去找政府是不是解決芯片短缺的辦法”。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大咨詢機構及市場分析機構也發出了自己的預測。例如,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缺芯將導致今年全球汽車減產700萬~900萬輛,AFS的預測是減產810.7萬輛,埃信華邁則預測減產710萬輛。
裁員傳聞背后,電動化挑戰大
擺在大眾集團面前的難題并不只是芯片。基奧指出,芯片短缺是當前的挑戰,而下一個挑戰將是對電動汽車和電池日益增長的需求。大眾集團此前和韓國電池廠商SKI簽署合作協議,其美國田納西州工廠計劃2022年投產,將成為大眾在北美的重要電動汽車生產基地,而該廠使用的電池將來自SKI的佐治亞州電池工廠。不過,在大眾看來,僅有SKI是不保險的。基奧透露,下一批電動汽車推出之時,大眾還將發布更多和電池供應有關的信息。
至于其大本營德國,沃爾夫斯堡工廠長期以來一直是大眾集團的旗艦生產基地。一位大眾發言人近日表示,將重組沃爾夫斯堡工廠,從而解決其競爭力問題,尤其是當前特斯拉等新入局企業帶來了日益激烈的競爭。據了解,特斯拉的德國柏林工廠計劃今年投產,可謂是和BBA當面鑼對面鼓地展開市場爭奪戰。“與特斯拉和中國廠商相比,大眾顯得太慢太貴了。”不久前在沃爾夫斯堡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大眾集團發出了警告。
大眾有意裁員3萬人的傳聞也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德國《商報》引用迪斯的發言報道稱,向電動汽車的過渡延遲可能會使公司失去3萬個工作崗位。雖然大眾官方隨后進行了辟謠,否認了裁員傳聞,但從市場大勢來看,在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過程中,傳統內燃機領域崗位的削減和新興領域人才的招募一直在進行中。
或許在大眾看來,積極、快速轉向電動化才能使得企業順利過渡,實現“大象轉身”。與之相比,在外界眼中有些保守的豐田似乎持不同觀點。豐田社長、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豐田章男不久前表示:“純電動汽車可能會讓日本失去550萬個工作崗位和800萬輛汽車產量。”這已經不是豐田章男第一次公開反對面向電動汽車的激進轉型。是快速轉型,一步到位,還是步步為營,平穩過渡,汽車行業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一切需要車企“摸著石頭過河”,而一路上的爭議和“試錯”可能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