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業數據整理顯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將近80萬,環比2016年增長53.8%,隨著環保、節能的生活理念愈加的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車更被廣泛認可,專家分析數據后表示更加看好能源汽車未來的走勢,更是預測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100萬輛。市場的總體走勢非常明朗,也間接推動汽車保險服務的革新。
“車便宜,但車險相對較貴”是此前不少消費者吐槽的一個話題。不少新能源車主稱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由于有國家和地方政策補貼,新車實際購置價往往比廠家指導價便宜很多。不過,消費者為其投保商業車險時,保額卻要按車輛補貼前的價格核算。并且傳統燃油車在次年續保時,車損的保額較上一年約有10%的折損,但很多新能源車主在第二年續保時發現,保額絲毫未變。即使車輛第一年的保險是補貼前價格購買的,第二年也完全一樣。
目前大型險企的確還沒推出為新能源汽車量身設計的產品。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在險種、基本保費、費率上仍然保持一致。對此,很多財險公司表示,新能源汽車剛出現時,因缺少相關理賠數據和承保經驗,在車輛定損、費率厘定、風險管控等方面,險企普遍采取較為謹慎的態度。
同樣,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目前新能源汽車體量相對較小,缺乏大數據支持,導致保險公司只能按燃油車測算標準,對新能源汽車采用相對保守的系數級別標準;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在收費標準、續保環節還存在不規范操作,迫切需要監管和改變。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開國認為,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汽車企業、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保險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險企在新能源汽車保費、費率、定損理賠等方面應符合新的市場需求。
而在去年年底,中保協會長朱進元就針對新能源汽車保險專屬條款發表了講話,表示保險行業協會將啟動對新能源汽車保險專屬條款制定、風險定價和理賠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研究,加大保險產品供給,滿足市場、消費者的多樣化保險需求。據相關負責人表示商車險改革以來,保險行業協會制定并發布了多項行業示范條款,包括《機動車綜合商業保險示范條款》《機動車損失保險示范條款(全面型)》《機動車出境綜合商業保險示范條款》《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法定節假日限額翻倍示范條款》,基本建成了覆蓋不同保障需求和特殊市場需求的示范條款體系,創新條款評估機制運行平穩,車險條款的形成機制已趨于成熟,這為新能源汽車保險示范條款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商車險改革將車損險定價模式由傳統的保額定價模式轉變為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車型定價模式,也就是對安全性低、零整比高的汽車厘定更高的費率。基于車型定價模式,再結合新能源車的車輛結構和風險特征開展研究,有助于形成新能源汽車專屬費率條款。
近期相關的監管部門就分析商業車險示范條款的市場需求,重點討論新能源汽車保險專屬條款、汽車延保保險條款等內容。相信這對于今后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一步,現階段保險行業正在充分提升對新能源汽車風險管理和風險保障能力,新能源汽車保險服務專屬條款也會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