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集團計劃今年銷售100萬輛電動汽車,爭取最遲到2025年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導者。”大眾汽車集團(以下簡稱“大眾”)首席執行官迪斯在近日舉行的集團年會上放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
大眾要如何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領頭羊?迪斯在年會前一天的大眾首個“電池日(POWER DAY)”已經給出了答案。當地時間3月15日,一場特殊的線上直播在大眾集團總部沃爾夫斯堡舉行,這就是大眾首個“電池日”活動。自特斯拉“電池日”活動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后,其他車企也在陸續跟進。而本來被大家以為是拾人牙慧的大眾“電池日”,沒想到卻“干貨滿滿”,大眾未來10年的電池及充電技術路線圖清晰地呈現在大家眼前。
? 力推標準電芯 實現降本增效
“5年前,當我們決定為電動汽車專門打造一個獨立平臺時,曾遭到業內人士的質疑。如今,他們開始跟隨潮流,我們也初步收獲一些成果。去年,大眾貢獻了西歐純電動車總銷量的1/4,并逐步在全球各地擴大市場份額。電動出行是大眾前瞻戰略的關鍵支柱。”迪斯表示,“作為每年產銷規模在1000萬輛的汽車制造商,我們深知如何利用平臺和協同效應來實現業務的成功轉型,并發揮最大價值。現在,我們將以同樣的原則來推動電池技術的發展。”
為了大幅降低電池成本并簡化生產工藝,大眾計劃采用標準電芯。據介紹,標準電芯的研發工作已經啟動,將于2023年推出并逐步應用,到2030年將覆蓋集團旗下各品牌約80%的電動車型。迪斯預計,標準電芯能夠將量產車型的電池成本降低30%,入門級車型的降本比例將達到50%。大眾的目標是將電池成本降至每千瓦時100歐元以下。
大眾(中國)首席執行官馮思翰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稱,標準電芯是方形電池,可用于集團的MEB模塊化電驅動平臺和PPE高端電動化平臺。標準電芯將主要采用兩類化學成分,一類是鎳鈷錳酸鋰電池,這類電池續駛里程更長,性能更高,目前很多汽車搭載的是鎳鈷錳酸鋰電池;還有一類是磷酸鐵鋰電池,更適用于入門級車型。
此外,大眾還計劃對電池系統結構進行優化,采用CTP(無模組電池包)和CTC(一體化電動底盤)方式,目標是將電芯直接裝載到車輛中,不需要電池組。該公司認為,這樣一來可以降低電池結構的復雜性,且有利于輕量化,從而增加續駛里程。
“全新方形標準電芯也為向固態電池電芯的過渡提供了最佳條件。固態電池將成為動力電池技術的下一個飛躍,也是大眾期待在下一個5年實現的技術突破。”迪斯說。在大眾看來,固態電池是未來車輛動力電池的終極形態,因為固態電池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有能力在短短12分鐘內充電80%,且續駛里程將比相同尺寸和重量的液態電池多30%。
? 提高中、歐電池產能 電池配套“兩手抓”
除了致力于降成本外,大眾還十分關注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回收利用,集團位于德國薩爾茨吉特市的首個電池回收站已經開始試運行,意在打造原材料回收閉環管理體系,對鋰、鎳、錳、鈷、鋁、銅等電池原材料進行工業化回收,再通過濕法冶金術,使用水和化學試劑將不同原材料分離處理。從長遠來看,目標是回收95%以上的原材料。
另外,根據大眾的測算,為了滿足《歐盟綠色協議》,到2030年,其電動汽車在歐洲銷量中的占比需要翻番至60%,由此其在歐洲的電池產能還需新增240GWh。基于此,大眾計劃獨立或攜手合作伙伴,在歐洲運營6家超級電池工廠,每家工廠年產能可達40GWh。
其中,前兩家工廠已經敲定。第一家就是大眾與瑞典電池廠商Northvolt合建的電池工廠,位于瑞典謝萊夫特奧市,計劃2023年投產,原計劃年產能30GWh,而現在決定擴產至40GWh。就在“電池日”舉行的同一天,Northvolt宣布,已從大眾獲得一份為期10年、價值超過14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而大眾也將增持其股份。第二家工廠位于德國薩爾茨吉特市,原本也是大眾與Northvolt合作的結晶,不過,Northvolt已經決定將相關股份出售給大眾,今后該工廠將完全歸屬大眾,計劃2025年開始投產。目前,大眾正在為其他4家工廠選址。
而在中國市場,此前大眾收購了國軒高科26%的股份,成為其大股東,因此,國軒高科肯定會生產大眾的標準電芯。另外,大眾ID.4配裝的是寧德時代生產的電池;而去年年底,萬向A123也確認成為大眾在華的電池供應商。“我們在華擁有獨立的電池供應商,并將推動其采用我們的標準電芯方案。”馮思翰說。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曾連續多年蟬聯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但在去年,歐洲已經悄然趕上中國。迪斯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得益于歐洲相關立法的推動、《歐洲綠色協議》的實施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出臺的“禁燃令”,歐洲的電動化進程將明顯加快。未來10年,歐洲的電動化速度或將比中國更快。不過,中國也提出了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強有力的電動汽車發展策略進行推動,電動出行是快速減排的有效途徑。
? 打造快速充電網 里程焦慮不再有
充電設施與電動汽車的發展相輔相成,為此,大眾集團在主要目標市場中國、歐洲和美國都進行了相應布局。“我們正快速提升大功率充電服務水平,旨在打造像燃油車加油一樣便捷的充電服務。”迪斯說,“我們將建立全球最大的快速公共充電網絡。”
大眾認為,充電便利性和里程焦慮是當前阻礙中國客戶購買電動汽車的兩個主要因素。為此,大眾決定2021年借助合資公司開邁斯,在中國布局超過500個充電站和6000多個充電樁,全面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鄭州、杭州8座主要城市。到2025年,其將在中國市場建成1.7萬個充電樁,充電功率為120kW~300kW,將覆蓋中國絕大部分城市。大眾方面還表示,預計開邁斯將在4年內實現盈虧平衡,9年內實現盈利。
之所以有此布局,也是為了配合集團在華的電動汽車戰略。馮思翰表示,到2025年,大眾在中國的電動汽車產量將達到110萬輛。“安亭工廠、佛山工廠是這一產量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大眾安徽也會貢獻一部分產量。基于與中方伙伴的合作,奧迪將推出PPE平臺車型,每年也將貢獻一部分產量。”他說。
另外,到2025年,大眾及其合作伙伴將在歐洲運營約1.8萬個公共快速充電樁,是現在的5倍,將覆蓋該地區1/3的充電需求。為此,大眾計劃投資4億歐元,而進一步的投資將由合作伙伴承擔,包括英國石油公司、西班牙的伊比德羅拉公司及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等。至于大眾設立在美國的“充電美國”公司,計劃今年年底前在北美建設約3500個快速充電樁。
大眾還在探索雙向充電技術,希望將電動汽車作為移動電源,應用到家庭、商業建筑甚至是公共能源系統中,從而將綠色能源轉型提升至全新水平。為此,大眾展示了諸多新款充電設備,包括充電機器人、雙向壁掛式充電盒等。從2022年開始,基于大眾MEB平臺打造的車輛將支持雙向充電。
編輯:萬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