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驅動下,包括家電領域在內的中國企業開始謀求新的技術增長點。如果它們能夠高效整合并購企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將為未來參與汽車全球供應鏈競爭增添重磅籌碼,但絕不能再重復以往個別企業收購之后難以獲得應有效益的情況。”
3月1日晚,海信家電發布公告稱,將認購日本汽車空調企業三電控股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本三電”)定向增發的股份,總認購價為214.0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02億元),以獲取持有日本三電約75%的表決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近年來尤其是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考驗后,我國汽車產銷出現了回暖跡象,且隨著電動化趨勢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空調需求量有增無減。市場需求意味著商機,這應該是海信投入巨資控股日本三電的產業背景之一。”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熱能工程系主任、汽車熱管理專家李明教授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實現對日本三電的控股,是海信進軍汽車零部件行業的一條捷徑。
? 以收購為跳板融入汽車電動化
“日本三電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系統一級供應商,在全球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車載空調壓縮機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其開發的新一代電動汽車壓縮機、綜合熱管理系統和汽車空調產品在新能源汽車上得到了大量的應用。本次交易完成后,兩家企業通過技術、供應鏈、生產、人才、渠道等方面資源共享,或許可以強化彼此的優勢,合力打造國內汽車空調的新標桿。”海信家電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
據了解,日本三電雖是上市公司,但近年來現金狀況不佳,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在尋求“金主”。過去5年來,日本三電現金狀況持續惡化,凈資產大幅縮水,2019財年虧損34.0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億元)。去年,受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的影響,日本三電為尋求轉機,通過定向增發股份、申請債務免除、利用投資方的產業協同與互補渡過危機,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對海信來說,實現對日本三電的控股,有助于入局汽車空調業,完善全球布局和資源整合。”中國汽車空調技術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軼梁向記者解讀了其中的若干緣由:
首先,日本三電在新能源汽車空調領域有技術、渠道、市場優勢,但存在資金短板。海信借此機會入局是抓住了市場機會,也是抓住了汽車產業大變局的機遇,可以看作對尋求新利潤增長點的探索。
其次,市場調研報告顯示,預計2028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攀升至3000萬輛,而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占全球乘用車銷量的半壁江山,將為零部件供應商帶來新的增量空間。從蘋果、亞馬遜到華為、中興、阿里、百度、小米,國內外科技企業先后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它們必然要獲得更多的資源和著力點,零部件可以成為布局的第一步。
? 汽車空調事關熱管理技術和市場受到關注
海信控股日本三電,引發了業界對汽車空調的關注。
“汽車空調系統主要由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膨脹結構、蒸發器、管路組成,能耗優化主要體現在壓縮機和冷凝器上。”李明介紹稱,近年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大大改善了汽車空調的噪聲和震動,也使整車性能有了提升:一是在壓縮機技術改進上,借鑒家用空調“變頻”節能原理,進行“變排量控制”,從而提高了能效比;二是在冷凝器方面,因其對空調的能效影響較大(達40%),效率提升空間也相對較大,近年來不斷實現進步;三是在制冷劑方面,環保性更好的R410A制冷劑比之前常用的R22的制冷量更高,綜合性能更好。
“日本三電的新能源汽車空調代表了技術發展方向,其與傳統燃油車上的產品不同,它帶有熱管理系統,可對動力電池的溫度進行監控。”林軼梁表示,隨著近年來電動汽車的推廣,市場對于汽車空調的設計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與傳統燃油車的采暖方式不同,空調的設計、結構、理念有較多變化。比如,針對電動汽車開空調情況下所導致的熱量損失,家用空調中的熱泵技術得到應用,這將是汽車空調的一大發展趨勢。同時,無論混動還是純電動汽車的空調,控制系統的復雜程度較燃油車空調大為增加——設計師要精確計算耗費1kWh電將實現多少效率,以及如何實現能量回收再利用。
“所謂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就是將空調系統和動力總成放在一起統籌設計,變成整車的熱管理系統。未來,汽車空調將會成為熱管理系統的一部分,而熱管理系統與整車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林軼梁指出,這也是汽車空調越來越受到行業重視的一個原因。
汽車空調的性能,始終是圍繞車型和市場的需求來設計的。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陳江平教授告訴記者,電動汽車空調冷凝器的設計與傳統燃油車的不同,需要單獨開發。當采用熱泵供暖時,冷凝器原有的功能發生變化,即制冷的時候要當冷凝器用,制熱的時候要當蒸發器用,這就導致其中的換熱結構、氣流布局有了差異。總的設計思路是“體型”越來越緊湊,空調葉片越來越密集。
“按照去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136萬輛計算,如果每臺駐車空調價格1萬元,總價就是136億元。假如海信能借助日本三電的技術,獲得其中一半或1/4的市場,也會有非常可觀的營收。”華泰證券分析師彭松林向記者表示。
? 謀求新的市場增長點跨界入局更要有備而來
近年來,不斷有業外“來客”進軍汽車零部件領域,家電企業是其中的一支隊伍。
此前,美的集團曾整合旗下業務組建機電事業群,形成了對新能源汽車的多業務形態布局,同時還收購日立壓縮機泰國工廠,從而開啟了從空調壓縮機、冰箱壓縮機到車載空調壓縮機等多品類布局。3年前,美的曾花費292億元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其中也包括汽車生產線上的機械手。
海爾也涉足汽車空調,在國內商用車領域,海爾駐車空調開發較為成功,已經開始盈利。
就在最近,據媒體披露,格力電器公開了一項名為“一種鐵芯沖片、定子鐵芯、電機及新能源汽車”的專利。該專利摘要顯示,本申請涉及永磁電機技術領域,主要提供一種鐵芯沖片、定子鐵芯、電機及新能源汽車。
“前些年,日韓和歐美企業始終把控著汽車零部件上游的先進材料和先進制造設備,以絕對優勢占據了中游核心汽車零部件市場。如今,在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的驅動下,包括家電領域在內的中國企業開始謀求新的技術增長點。如果它們能夠高效整合并購企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將為未來參與汽車全球供應鏈競爭增添重磅籌碼。”彭松林認為。
“借機進入汽車零部件行業、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可以理解,但在此類收購中,獲得控股權之后的諸多問題也值得進一步考慮和謀劃。”彭松林表示,一是能否將先進的技術為我所用,融會貫通并產生效益,這需要雙方企業遵守先進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市場規則和法律程序,簽訂協議并認真履行;二是有表決權更需慎重,需要對行業、技術、管理有深刻的理解、獨到的見解,有領先的理念,才能發揮好這個“表決權”的作用;三是雙方資源的集中、協同和具體工作的協調,可能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絕不能再重復以往個別企業收購之后難以收到應有效益的情況。
編輯:龐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