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汽車內飾;智能化;年輕群體;用戶體驗
摘要:分析總結出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內飾設計方向。文章首先分析汽車智能化的必然性,從交互模式、智能表面、智能座艙與用戶體驗幾方面對智能汽車內飾設計現狀進行研究。而后通過深入訪談與調研,對年輕群體生活狀態和消費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在分析歸納基礎上,總結出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內飾設計原則與設計方向。為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的內飾設計提供參考,以期總結出更詳盡的設計方法。
卡爾·本茨與哥特里布·戴姆勒是人們公認的現代汽車發明者,被稱為“汽車之父”。從第一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三輪汽車,到現在的汽車全球化,汽車設計在這一百多年里飛速發展。科技的革新和進步,使其應用在汽車上的技術越來越多樣。2017中國汽車工程學術研究綜述指出,傳統汽車正逐步實現與人、車、后臺等智能信息的交換共享,并具備更多的功能,逐步實現安全、節能,直至最終完全無人駕駛的目標[1]。年輕群體在消費市場上已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且有符合時代的獨特看法。
01、問題描述
(一)汽車智能化的必然性
汽車設計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進步,現今是信息共享時代,大數據、工廠智能化、智能網聯是其發展特點。麥肯錫曾在《關于未來出行方式的全面展望》中指出其對未來移動性的三種模式的暢想。清潔能源與共享、私人自動駕駛汽車、無縫移動性這三種模式將會適用于那些正處于移動性變革前沿的城市[2]。在此背景下,面對技術快速變革發展,面對人們相應生活水平和需求的提高,未來交通將會是更安全舒適、清潔智能、共享方便的交通體系。由此可看,汽車智能化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圖1顯示了汽車工程師協會定義的五種自動駕駛級別:駕駛員輔助;部分自動化;有條件的自動化;高度自動化以及全自動化。通過前期調研可知在自動駕駛研究領域,谷歌早在2009年便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汽車,到2013年,如通用、奔馳、大眾、沃爾沃等各大廠商已開始進行無人駕駛車的測試。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中,個別企業已達到了高度自動化階段,如寶馬等。同時,那些主攻互聯網的公司也開展了與汽車自動化有關的發展和研究。如蘋果和谷歌,分別開發了車載智能交互系統。
圖1 自動駕駛發展五個階段
(二)智能汽車內飾設計的現狀及發展
汽車內飾設計是汽車智能化設計中的重要角色。與以往不同,內飾設計不僅考慮功能性、舒適性、安全性等層面的要求,不僅僅專注于內飾材料、色彩、工藝的運用,如何將新技術完美融入到內飾中,賦予其更多功能,更多變化也是研究和發展的方向。自動駕駛的研發和個性化定制、可居住性趨勢,賦予了汽車內飾新的定義。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半自動駕駛或全自動駕駛模式下,智能汽車的內飾設計的作用會更多、更復雜。既要滿足駕駛員解放雙手與大腦后的娛樂需求、與乘客更無障礙的交流等需求,也要能夠在車輛出現故障或緊急情況時,及時讓駕駛員轉換狀態進而接管車輛。
1.多種交互模式:數字時代下,車內數字屏幕的增加,代替了部分傳統機械儀表的顯示,人與車的交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按鍵交互逐漸增加為手勢控制、語音控制、觸點交互等多種交互方式。使用者開始用更加直觀簡潔的方式進行控制。HUD技術的使用不僅帶來更強的沉浸式體驗,也讓駕駛員能更簡便直觀地注意到相關信息,從而做出調整,快速反應。
各種交互方式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相對于單一的交互方式,多種模式下的交互質量更優。智能汽車的交互設計目標是能夠實現自然交互,增強使用者的信任感,達到使用方式更方便、結果更精準的目的。通過諸多傳感器和處理器的使用,讓系統能夠更快速地感知周圍環境,做出更及時更好的策略選擇。
智能汽車的交互設計,應該提高操作者的易學性、降低認知復雜度,隨時監測駕駛員的狀態,實現手動駕駛與自動駕駛切換自如、切換及時。交互模式的改變,為內飾設計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讓其變得更加復雜。既要滿足人機界面設計與內飾設計相匹配,又要滿足其他交互方式的基本要求和融合度。
圖2 內飾智能表面應用
2.汽車內飾智能表面:在2018年智能座艙及汽車內飾創新論壇中提出了智能表面的優勢。汽車內飾智能表面是在材料表面增加電子功能的集裝飾性與功能性為一體的產品結構,可由用戶自主設置的靈活界面。理想狀態下所有塑料表面都能夠進行智能化設計[3]。智能表面不需要屏幕,能夠在更多的位置顯示不同的人機交互界面,能夠提供更直觀、多樣的使用體驗。
智能表面使用在汽車上的優勢主要為:輕量化,設計自由度更大,多種集成照明方式,更具裝飾性,更易操作,裝配簡單、成本較低。智能表面可認為是汽車內飾的下一個設計階段和方向,能夠輕松改變駕駛行為和交互方式,帶來更好的移動體驗,提供更多設計可能性。內飾智能表面可應用于方向盤、中控面板、儀表盤、天窗等位置,如圖2所示。
3.智能座艙與用戶體驗:楊勁松認為,針對近兩年興起的智能座艙,其創新方向主要為用戶體驗、云端解決方案與輔助駕駛;今后各企業競爭差異將更多體現在軟件研發上,而競爭中用戶體驗的關注必不可少[4]。唐納德最早提出了用戶體驗的概念,在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者傾向于更注重人的感受和使用體驗更好的產品。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用戶體驗具有差異性、情景性和激勵性。楊勁松針對智能座艙提出的用戶體驗并不是指簡單的人機交互界面,而是包括用戶在上車前的需求,駕駛時的需求,娛樂時的需求等具有情景和使用過程的綜合概念。
智能座艙已經能夠做到將駕駛系統、娛樂系統、車輛信息等都展示在一個數字屏內,有效降低成本,網聯下還能做到手機與數字屏的雙屏共享。寶馬概念跑車的研發又在內飾設計上引入了分層概念,利用光學纖維將座艙劃分出舒適、安全、信息互動三個不同的工作區域,紅色注重駕駛,藍色以安全、信息娛樂為重點,綠色著重于和周圍車輛的互動[5]。用戶體驗在座艙設計中具有一定的引導和指向作用,以讓用戶使用時更舒適、更方便、更安全為最終目標。
內飾色彩偏好:色系與搭配(多選)
內飾材質偏好(多選)
設計風格偏好(多選) 圖3 調查結果部分數據
02、年輕群體生活狀態及消費需求分析
(一)年輕群體生活狀態分析
新興事物的興起、科技的變革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青年群體的影響最大,為他們帶來了不同于其他年齡段的新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通過對受訪者的深入訪談,總結出了年輕群體在出行需求、車輛偏好、娛樂休閑三方面的特征。出行需求中,占比最大的是回家和上下班兩類行為。擁有車的年輕群體表示,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輛隨時可用的車是非常方便的,除了日常回家和上下班,他們也會經常在休閑時間購物、訪親、出行游玩等,并且表示擁有車輛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休閑行為,會傾向于選擇娛樂設施更好、更舒適溫馨或充滿科技感的車輛。因經常外出娛樂,也拉近了朋友之間的距離。未擁有車輛的受訪者一部分有買車的欲望,認為擁有一輛車能夠讓生活變得更方便更多樣;沒有購買欲望的則傾向于公共交通工具所帶來的便利,對共享汽車充滿期待。
車輛偏好上,主要針對售價、油耗、新能源汽車、娛樂系統、外形和內飾偏好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訪談。群體中大多消費者傾向于15-20萬經濟型的區間價格,但也會以分期付款等方式購買較高價格的車輛。相對于對油耗的關注,普遍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更高。如圖3調查結果所示,外形與內飾上,追求充滿流線感、科技感、個性時尚又現代簡潔的設計風格,傾向于暖色系或中色系的色彩,材質上偏愛皮革類材質,喜歡新鮮超前的設計,并對娛樂系統、駕駛系統等的設計要求較高。娛樂休閑這一方面中,健身、看電影、打游戲、逛街幾乎占據了年輕群體大部分的休閑時光。有車的群體更多的選擇自駕游的旅行方式,無車群體則熱衷通過公共交通工具進行旅行或徒步背包旅行的方式。
(二)年輕群體消費需求特點
在前期調研中顯示,2016年以來我國乘用車市場增速超預期數值,在強大購買力來源中,90后年輕群體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成為新消費群體的主力軍[6]。因互聯網對其的影響,年輕群體和其他年齡段相比,在消費需求與生活習慣模式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相較于車輛的價格、油耗等因素,他們對車輛外觀和娛樂設施的關注度是超過其他年齡段群體的,且更傾向于時尚、個性、科技感的描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群體形成了超前的消費理念,提高了其對車輛價格的承受力,同時也因為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年輕群體對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定制汽車表現出濃厚興趣和購買意愿。在麥肯錫針對中國汽車消費者報告中顯示,我國下一代汽車消費群體將會是“聯網”一族。他們不再將汽車視為生活必需品,一定程度的共享出行是可以接受的,且表示智能互聯——手機汽車同步功能有很強吸引力。
整體來看,年輕群體對車輛售價敏感度較低,偏愛具有科技感、個性化、現代時尚設計風格的車輛,對新能源與新技術關注度高。享受生活、愉快出行占主要方面,要求車輛具有較全面的娛樂系統和舒適的內飾設計。
03、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內飾設計方向
(一)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內飾設計原則
從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之間的區別可以看出,智能汽車的內飾相較而言具有較多差異和設計空間。根據年輕群體的生活狀態和新消費需求特點,可總結出安全舒適、娛樂互動、無障礙的設計原則。
安全,對于汽車或其他產品都是設計中最重要、最首先需要考慮的設計原則。對于智能汽車而言,多種交互模式的融入、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都以提高安全性為首要原則。智能汽車的安全舒適不僅僅是車身結構、材料等方面,也包括對自動駕駛時乘客的安全與舒適,自動駕駛與手動駕駛切換時的安全的考慮,以及怎樣融合多種交互模式,讓操作變得更簡單易懂,提高用戶體驗。
面向年輕群體,娛樂互動的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它同時也是互聯網背景下智能汽車發展的新趨勢。年輕群體對車內的娛樂系統,以及乘坐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娛樂方式等與娛樂有關方面的體驗很重視。注重提升情感方面的體驗,增強互動感受、豐富娛樂模式也是在設計時需要考慮的。
無障礙原則是與安全原則分不開的。主要指在融入多種交互模式和新技術時,以簡單易懂為首要原則,通過設計使復雜的操作變得簡單。若豐富功能的同時卻增加了幾級的操作,讓使用者視線和注意力過于分散,則會增加危險系數。
(二)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內飾設計方向
1.內飾造型方向:年輕群體對于移動、時尚舒適、享受生活和便捷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對造型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汽車更關注使用過程和用戶體驗,在造型設計上汽車動態使用過程也需要一種形式感和美學體驗[7]。
年輕群體偏愛酷炫、科技、時尚感,因此在色彩上強調整體感,以暖色系或中色系色彩為主,配色服務于整體高科技或時尚的氛圍。在不改變基本色調下,突出細節。以主流的可變色氛圍燈為主要搭配,使用者可依照愛好和心情自行調整顏色,符合個性化設計。同時可利用氛圍燈將整個內部空間進行區域劃分,如工作區域、娛樂區域、車輛互動區域等,建立歸屬感和空間層次感。形態上以群體偏愛的流線感為主,簡潔設計風格。將內飾智能表面應用在設計上,能夠增加片狀結構的設計,如包圍分割等,豐富設計層次感。材質選擇上以群體偏愛的皮革材質為主,也可使用輕量化材料,能夠使車輛質量更輕、能耗更低、空間更大,可設計性更強。
2.空間布置設計方向:為滿足年輕群體對科技感、出行體驗和娛樂互動的需求,內飾空間布置應體現更多樣靈活的特點。對車輛由交通工具到“移動出行”體驗定義的轉化,以及年輕群體上下班和休閑娛樂的出行需求,空間布置中可采用可調節座椅的新布局:車輛自動駕駛時,乘客可旋轉座椅至面對面的形式,增強溝通互動,但同時要求車輛的設計能夠做到手動駕駛與自動駕駛兩種模式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夠及時喚醒駕駛者接管車輛。以休閑娛樂模式為主的車輛需要以增強乘客自由性、互動性、娛樂性為主的空間布置設計,也可設計大容量后備箱,提升休閑裝置的容納量。
3.信息顯示與交互方式設計方向:信息顯示、交互方式設計與空間布置設計是相輔相成的。以年輕群體偏愛的移動互聯和新材料應用為主導,采用少量儀表與LED屏或觸摸屏的兩種方式融合為主。將駕駛系統、娛樂系統、調節系統等整合到一塊或多塊數字顯示屏中顯示。智能表面的應用,既能體現科技感,增加信息顯示的空間區域,又可利用智能表面讓空間設計更加豐富,滿足年輕群體對前衛設計、個性化設計的需求。交互方式設計上,采用多種交互模式融合的設計方式,遵循無障礙設計原則,降低操作層級為主。同時注重駕駛系統與手機端的移動互聯,讓使用者既能夠通過手機完成更多操控指令,也能夠通過手機隨時隨地監控車輛駕駛模式和各項指數。
04、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斷提高對于出行的要求。技術的飛速進步、汽車智能化,必然帶來內飾設計上的變化。本文通過對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區別的分析,從交互模式、新材料的運用、智能座艙與用戶體驗三方面對智能汽車內飾設計現狀進行歸納。以年輕群體為主要研究方向,對群體生活狀態及消費需求特點進行分析,提出安全舒適、娛樂互動、無障礙的設計原則,進而總結出面向年輕群體的智能汽車內飾設計方向。以期未來進行進一步分析,總結出更詳盡的設計方法。
作者:孫 彪 劉佳欣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國公路學報》編輯部.中國汽車工程學術研究綜述·2017 [J] . 中國公路學報,2017,30(06):1-197.
[2] 麥肯錫.關于未來出行方式(移動性)的全面展望:http://www.chnmc.com/wisdom/Stzlcase/2016-11-15/9554.html
[3] 江森自控與延鋒汽車合伙打造汽車內飾智能表面技術 [J] . 聚氨酯,2014(08):71
[4] 楊勁松.智能汽車時代,智能座艙引領未來科技 [J] . 產城,2018(08):18-19.
[5] caca.網絡世界的新軍:智能化汽車設計 [J] . 設計,2011(03):82-85.
[6] 2017年中國汽車消費關注度報告:http://www.sohu.com/a/147321061_180520
[7] 方慧君.結合HMI的高度自動化智能汽車的多維度造型設計 [D] . 清華大學,2016.
[8] 諶璐,劉業寶.汽車內飾造型創新方法研究[J].設計,2017,30(19):18-19.
[9] 包涵.汽車內飾設計趨勢研究[J].設計,2017,30(2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