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時代,任何產品都可能成為智能化終端,汽車也不例外。對于汽車行業來說,軟件定義汽車已經成為主旋律,這使得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課題。軟件定義汽車,誰來定義軟件?說到底,任何轉型都必須以人為支撐。那么,在汽車行業數字化轉型這個過程中,是信息互聯網力量的全面入侵與替代,還是汽車行業自身的成長與進化?
答案可能并非簡單的二選一。
9月10日,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慧出行分論壇上,騰訊智慧出行聯合騰訊大學共同發布“騰訊出行學院”新品牌, 提出產學研一體化全方位助推出行產業培養具有跨界知識、跨界思維的數字化人才,旨在破解產業“新人才”缺口難題,同時騰訊出行學院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發起“數字時代汽車行業CMO領航營”,這也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首次和互聯網企業共同開發高端定制培訓課程。
軟件定義汽車
這場軟件定義汽車的浪潮是如何席卷全行業的?本質當然是技術進步的驅力,但“始作俑者”,仍然是科技公司和造車新勢力。
首先是隨著汽車行業新四化變革深入BATH紛紛下場在智能網聯領域發力。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推出Apollo,阿里與上汽共同孵化了斑馬系統;騰訊則是面向出行推出全棧智能解決方案,致力于成為汽車出行產業轉型的“數字化助手”,與合作伙伴共同建設智慧出行生態;華為在產品層面全面布局智能網聯的云·管·端,從技術層面深入芯片到OS,同時在布局新能源三電技術。
互聯網企業的上述動作并非想全面取代傳統汽車OEM,而是選取了未來汽車的核心智能網聯進行切入,他們看中了汽車這個未來十分重要的移動終端所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互聯網人并不想定義汽車,想定義的是基于未來移動空間的場景體驗,用騰訊的策略講,是“雙打”,共同定義汽車。
同時,造車新勢力全面切入智能汽車,在行業變革的深水區激起的浪花也成為推動進化的重要力量。
以2020.8.27小鵬汽車在美股上市為節點,蔚來、理想和小鵬代表新勢力頭部力量已經在市場上擁有了“姓名”,這三家公司帶著鮮明的互聯網特色玩法進入汽車行業,在產品沒有大規模上市時卻已經創造了驚人的市值,或多或少顛覆了傳統汽車人的認知。
與互聯網巨頭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僅定義用戶的使用場景,而且定義汽車,與傳統OEM直接正面交鋒。在造車新勢力人的理念中,汽車不再是一個機械化的產品,而是一個可以運營的用戶觸點,用羅永浩的話講:“手機不賺錢,就為了交個朋友”,套用到汽車上就是賣車不賺硬件的錢,要的是用戶的粘度。廣汽蔚來就進行了一波操作,發布會直接公布BOM成本,宣稱硬件不為賺錢。
造車新勢力想要取代傳統OEM,在軟件定義汽車的生態鏈中,他們不僅僅想定義場景與用戶體驗,更想通過場景與用戶體驗來定義汽車。
誰來定義軟件?
無論是巨頭滲透還是新勢力們的“挑釁”,對于汽車這個傳統制造行業來說,規則顯然在改變。軟件定義汽車,誰來定義軟件?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歸到車企的數字化轉型這個大框架上。
數字化轉型,從產品端看是車聯網、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的發展對汽車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銷售服務端看,是線上營銷手段的多樣化帶動了線下營銷方式的變革;從車企內部看,是用戶個性化需求拉動了企業對于智能制造、智能化物流的需求。最終,產品、營銷、運營都會架在數字化的線條上。
數字化是工具,轉型是過程,核心的承載是人。一百多年來,汽車產業是一個非常封閉的行業,汽車企業流轉的核心在于對產品質量的控制,管理模式是樹狀結構。
而數字化之后,業務模塊被打散,形成了許許多多小的閉環組織,每一塊都要有個產品經理對其負責,比如威馬汽車的車機推出了皮膚收費的功能,那么這塊業務要有相應的產品經理進行橫向拉動企業內部各種資源,而傳統汽車的車機工程師很顯然不會負責到用戶端,車輛出去以后全是售后與質量部門的事情,但數字化時代,產品經理要對某一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
同樣,互聯網基因的產品經理進入汽車產業也會水土不服,因為汽車這個大產品門檻太高,沒有深厚的汽車專業素質作為基礎,做出來的產品無法經受法規部門、市場和時間的檢驗。比如理想汽車第一款產品SEV就因為法規問題而夭折,這里面原因很多,但產品經理的訴求無法符合政策門檻肯定是主因,而政策門檻則代表著傳統汽車行業多年的經驗,是無法輕易撼動的。當然,也不乏正面案例,蔚來汽車推出的換電方案,就屬于以市場需求推動政策升級的典型。
可以說汽車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就是在走“鋼絲繩”,有時往互聯網方向偏,有時往汽車方向偏,但總體要保持平穩才能持續前進,這就對人才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
信息產業和出行產業交匯,“雙打”時代的汽車人才,也需要“跨界”,汽車行業急需軟件和硬件能力兼備的開發人才,汽車營銷和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運營的人才,以及對出行和交通產業數字化發展有前瞻性的人才。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樣需要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共同培養。
打造新型“產品定義者”
新型的數字化人才成為行業轉型的需求之一,對于那些力求先一步看到未來的企業品牌更是如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副教授王高在接受采訪時就談到,如果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成為引領者,如今的汽車企業就必須擁有足夠的數字化人才。
想成為未來的領導者,可能的方向在哪里?從產品導向轉變成用戶導向,在保證產品品質屬性的前提下,這是一定有優勢的,誰能把這件事做好,那就會成為下一代的引領者。
正是看到這一步,在2020年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正式發布騰訊出行學院,聯合車企等共同培養跨界人才,同時也輸送數字化方法論和實踐案例,幫助組織實現向數字化時代企業新型架構以及管理模式的升級。
據了解,騰訊出行學院并非全新啟動的項目,而是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積累。早在今年4月,上汽-騰訊數字化人才培養項目就已經啟動,這個聯培項目覆蓋數字化運營、產品開發設計、汽車+互聯網、信息安全、數據分析挖掘等板塊,目的正是推動企業從人到思維、文化的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項目中騰訊數字化專家以及上汽專家聯合對上汽員工進行授課,來自上汽集團下屬18家企業的1700多人次報名參與。
與上汽的聯培項目可看作出行大學的早期實踐形式,而在這次發布的出行大學項目中,騰訊帶來了更強大的資源,騰訊大學、青騰大學、騰訊產業加速器等的專家資源庫以及培訓機制,加上騰訊在數字化領域的前沿方法論以及實踐案例,通過企業的聯培課程和面向高管的CXO領航營計劃,全面培養數字化專業人才及管理人才。
數字化轉型不是互聯網入侵傳統產業,也不是傳統產業向互聯網的擴張,而是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共同成長是未來產業的主基調。軟件定義汽車背后,是數字化轉型,而轉變的根本在于行業里的人及其思維。當變革的觸角終于觸及到人,才可以說,是觸及到了根本。
數字化時代,需要新的汽車產品和服務,行業需要涌現出一批新型的“產品定義者”。從為數字化時代“鋪路”,到為這個時代“育人”,騰訊的未來出行藍圖,已經進入到最本質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