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創業者郝超: 誰就掌握了車聯網的未來?

郝超:擎話創始人,前百度高級產品經理,專注車聯網行業和互聯網創新。
【亞洲新能源汽車網 企業關注】兩年后,能以車機為主要載體實現最爽心的視覺體驗、最懂人的語音交互、最高效的導航閉環、最多元的視聽內容、最便宜的流量費用,才有機會做出最好的車聯網產品,才有機會讓車聯網功能成為一輛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7年阿里巴巴王堅說過一句話“以后開車還用手機導航,就是汽車人的恥辱”,一時間,風乍起,人們仿佛感受到了車聯網英雄之將至。然而目前人們始終對車聯網的短期模樣,看不真切。作為一個圈內人,我今天不開腦洞,不聊百年大計,也不扯5年規劃,就想做個理性分析,2年內,全國最牛的車聯網能做成什么樣子。
2年時間,等不及V2V大規模鋪開、等不到AR-HUD的普及、也看不到車聯網+區塊鏈滋潤大地,有可能看到的是車主與車的交互體驗,有了顛覆性提升。何謂顛覆性提升?根據彼得·蒂爾的《從0到1》的理論,就是要提供10倍好的體驗。可惜的是現在的大多數企業,做產品的出發點從來不是用戶想要什么,而是我有什么。如果有人能在2年內做到以下5個“最”,必定鶴立雞群,萬人追捧。
一、最爽心的視覺體驗
這依然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或者說,心理學里的首因效應在車聯網領域同樣試用。視覺界面好不好看、酷不酷炫,會對消費者、尤其是小白消費者起重要影響。行業里,以阿里的斑馬系統為代表的,高舉輕導航大旗,認為車機默認界面是地圖會讓車主覺得舒服;以騰訊車聯為代表的,崇尚Metro風格,認為在大屏上,大塊的扁平化圖標能讓車主快速點擊進入常用應用。這兩大類產品,優秀的踐行者也的確讓人體驗良好,然而離本文要探討的驚艷體驗還差一句awesome。
君不見,對車內視覺最在意的改裝車玩家,愿意花成千上萬塊,在車里加裝各種儀表,轉速表、增壓表、機油溫度表等,為的就是朋友上車后那一句"帥爆了";君不見,愛給車里購置各種小物件的女車主們,其實是想營造車美人更美的車內氛圍,充分體現自己的審美和格調,那處在C位的車機大屏怎么能對此無動于衷?
所以,我的觀點是,不論輕地圖、Metro標、儀表秀還是粉紅風,重點在于對用戶個人喜好足夠的尊重,讓用戶有的選,同時,也要有數一數二的界面和交互設計。愛車圈里有句很流行的話"如果你鎖完車,不回頭看一眼,兄弟你買錯車了"。同理,如果能讓車主啟動自己的車時,一瞬間有了坐在超跑的幻覺,那就相當成功了。
不斷優化車機的視覺&交互體驗,這是做深度。廣度上,若能壓住成本在整車集成技術并不很成熟的HUD、AR-HUD、車窗屏顯等,則會大大加分。而蔚來則更加聰明,用了不高的成本,把AI具象成了小機器人NOMI,大受好評,追隨者眾。
二、最懂人的語音交互
無可厚非,語音是車內最適用的交互方式,至少在2年內肯定是。語音喚起車內AI、語音控制車內設備、語音點歌、導航、聽新聞、笑話...被高舉高打大肆宣揚。然而,根據一些真實用戶的長期使用反饋,語音AI堪稱三傻。回答提問時話術傻、當眾喚起時自己顯傻,聊天誤喚醒時嚇傻。用的時間長了,慢慢變成了一個藍牙播放器(低端車沒藍牙),或是變成了離線音樂播放器(流量用完了)。關于槽點,我能寫2萬字,篇幅有限,列幾個典型的:
1.我:我想聽周杰倫的歌;AI:播放了《告白氣球》。
點評:前幾次還覺得不錯,但別忘了我是近2年的老用戶,他竟然每次都是《告白氣球》,導致我都不想聽周杰倫的歌了。
2.我:來首五月天的歌;AI:打開了一個五月天歌單list,每首歌大概花20秒加載,最終因為版權問題播不了,輪巡到第二首,20秒播不了...第N首。5分鐘后我終于聽到了一個演唱會版本的歌。
點評:沒版權你直接告知我就行,何苦耽誤我時間呢...各種想聽的歌因為這個問題,一次次消磨我的耐心,后來寧愿聽離線歌曲了,至少還能保證有歌聽了,不會在開車時讓我分心。
3.我:來首Ed Sheeran的《Perfect》;AI:@@
點評:這個確實是高難度了。不過大多AI連任何英文都識別不出來,只能語音點中文歌讓人實在覺得無趣。最氣人的反饋是沒有反饋(比如XxxOS的,還是不點名了),好一點的能把Perfect識別出來然后播個其他版本的,更好點的比如蔚來的nomi也只聽懂了Perfect但播對了歌曲。
見微知著,總結來看,語音交互要想做到懂人,做到10倍好于現在的體驗,我認為需要這幾個層級做到90分。
第一層:聽清聽懂。做到交互前可預判、交互中有反饋、交互后有結果(不論是不是用戶要的)。讓用戶至少能感受到是在和正常人交流,而不是啞巴或傻子(比如吐槽3)。
第二層:交付能力。目前大多AI之所以弱智,是因為只能導航、聽歌、尬聊,很多歌還沒版權,90分水平是要做到。
1.有能力找到最匹配的結果(資源需要廣,比如找某首歌、訂某個電影票、遠程關家里的燈等,這點驀然認知做的不錯)
2.根據時間、地點、歷史記錄、甚至情緒捕捉提供推薦備選方案list(比如下一首歌播什么)
3.持續學習,豐富用戶畫像,有能力主動推薦。
第三層:打斷。AI給出了想要的結果還不夠,用戶使用中會有更多進一步需求的。宣傳片里面車主一口氣說100字指令的情況只是純show off(如找北京海淀橋附近人均100左右環境好可訂位有包間菜不辣的粵菜等),正常人不會這么說的,都是一句一句增加需求的。
導航方像高德、百度、騰訊地圖都做到了基礎打斷,比如導航中可隨時打斷提出進一步需求“放大地圖”、“夜間模式”等。出門問問、訊飛飛魚在打斷也可圈可點,聽歌過程中可隨時說“下載音樂”、“收藏音樂”、“下一首”、“聽XX的翻唱”等。總結下來,90分的關鍵點在于無需喚醒詞可打斷說需求、多輪對話指令識別、真人般銜接話術。
做好這三層,且語音合成的質感能更逼真些,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假亂真了。然而這些在實現上對底層技術、產品架構、資源整合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并非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
三、最高效的導航閉環
啟動汽車,車上大屏能第一眼讓我心情愉悅了,主動或被動和AI語音溝通了,也有了和真人溝通的舒暢感,緊接著該去發去目的地了。那么比現在體驗好10倍的導航會是什么樣呢?
1.目的地預測:根據時間、地點、歷史、手機行為上下游數據等,推測用戶目的地。工作日下班在公司地庫啟動車,那8成是要回家;30分鐘前在手機地圖上剛收藏了一個餐廳POI,現在上車7成是要去那個餐廳赴約;周五晚上7點,接上了媳婦,6成可能是要找個地方吃飯+看電影;周六上午10:00從家上車,5成概率是去超市買菜。
說什么下班回家都是輕車熟路不用導航的,都是不開車的人,路況瞬息萬變,導航目的不只是指引路線,更是提升你到達目的地的效率和體驗。
2.導航精細化:2年內,具有高精度定位硬件的車機慢慢鋪開,分米精度的導航會在部分道路實現,而此時,最好的體驗就是針對各種細分場景,提高效率。這里的效率,指的是:
Ⅰ到達效率,如「左道平均時速比右道快5km/h」
Ⅱ社會效率,如「后方500米有救護車駛來,請注意讓行」/「前方事故,是否上報」
Ⅲ操作效率,如「此路線您走過66次,是否關閉常規導航聲音,只保留攝像頭提示」
Ⅳ溝通效率,如「您可能會遲到,是否需要共享位置給朋友」
Ⅴ糾錯效率,如「您在左轉道直行,錄像已存,若產生違章將發送視頻報告至您微信」
3.停車管理:能找到停車場不算什么,重點在進場后:
能找到車位并評估是否好停,這需要和車場進行深度數據合作或車自身雷達夠多。
能自動記住自己停的位置發給車主。
能在出場前,自動完成停車費繳扣。
每一項,都需要整合一家或多家垂直公司的資源才能實現。
而不少廠家大肆宣傳的亮點車友組隊,相信我,那只是看起來很好,也能做出好體驗,但組隊場景本身實在是太低頻了。
四、最多元的視聽內容
既然車載大屏是電視、電腦、手機之后的人類第四塊大屏,內容必定舉足輕重。然而車載場景下,用戶無暇區分你是QQ音樂還是喜馬拉雅還是考拉FM,能給用戶想要的最重要,所以一步到位不加跳轉的提供所需內容,是好體驗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完美的內容呈現。
聽一首歌,從收音機里聽是一個感覺、從留聲機里聽是另一個感覺、從KTV邊唱邊聽更是一種感覺。
聽一本書,干聽能學到1成、精彩之處若能回放能多學2成、要是還能記下筆記或聲音片段,又能多學2成。
斑馬智行車機-K歌模式
第三步,繼續深挖需求,其實很多時候車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內容,他們只是無聊,想要的不只是聲音,更多的是解悶或陪伴。而解決方案呢,就是可互動的內容,甚至互動即內容,我統稱為動態內容。將傳統的直播音頻內容加上打賞、評論互動、或基于固定場景(堵車、自駕游)的臨時互動群組等,都是很好的體驗。
通過語音、滑觸和主播進行互動
五、最便宜的流量費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流量是大部分車聯網服務的基礎設施,如果流量價格下不來或比手機貴太多,那車聯網只能是少數人的玩物。悲劇的是目前大多廠商以流量費為搖錢樹,價格居高不下,讓人難以長期使用。歸根結底問題在于,流量費目前可能是車上唯一可以獲得直接增值收入的方式,其它產品服務難以讓用戶心甘情愿掏錢。
某后裝產品的流量價格,遠高于手機流量價格,讓財務不自由的用戶最終選擇欠費斷
60分的體驗,我認為應該至少向蔚來汽車那樣,基礎流量8G/月,把用戶慣的離不開車聯網服務,慢慢再刺激用戶買更高級套餐。不過現狀是,沒有足夠的內容和服務讓用戶消耗流量,導致一個月8G很難用完,所以從單從流量需求讓用戶選擇高級套餐還是很難的。
90分的體驗,我認為是在用戶腦中淡化流量的概念,像現在的家用寬帶一樣,只是個很基礎的基礎設施,可能一年才會想起來一次,但是沒他就有一種日子沒法過的感覺。
其實各大運營商都早已嗅到了車聯網是飽和的手機市場外又一大紅利,也紛紛啟動了補貼渠道圈用戶的戰役,所以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總結下來,2年內,能以車機為主要載體實現最爽心的視覺體驗、最懂人的語音交互、最高效的導航閉環、最多元的視聽內容、最便宜的流量費用,才有機會做出最好的車聯網產品,才有機會讓車聯網功能成為一輛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照相和上網一樣,早已成了手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產品好還不夠,因為產品是1,真正要落地實現,還需要1后面的0,也就是強大的商務合作推動、以及面向用戶的精細化運營。藍海已紅,誰能笑傲江湖,尚有層層迷霧。
2年內車聯網最好的樣子就展望到這,后續會展望5年內車聯網最好的樣子。敬請期待。
延龍車友圈 2018-10-29
圈主:yanlong 帖子:1汽車工業自動化圈 2018-10-29
圈主:x13249819827 帖子:16大顯神通圈 2018-10-29
圈主:x13249819827 帖子:0上海燃料電池交流圈圈 2018-10-29
圈主:chenxinsnec 帖子:0小鵬汽車圈 2018-10-29
圈主:新能源汽車網 帖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