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三杰自動化生產線。敏麗攝
12月9日,長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0億元的三期項目獲正式立項。
5個月前,企業二期投資3億元建設的全自動智能制造車間剛剛投產。
這么短的時間,就密集上馬新的項目,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高倍率鋰電池領域成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一流品牌制造商。
也許,提到鋰電池,人們想到更多的是與時下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配套。事實上,長虹三杰生產的鋰電池市場主攻方向是電動工具、園林工具、無繩充電式家電等新能源細分領域。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相比而言,在無繩家電、儲能工具等細分領域,鋰電池的市場潛力更大。”長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清欣說,根據企業前期市場調研,隨著人們對生活智能化、輕巧化、便利化要求的日益提高,無繩充電領域的鋰電池市場需求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利潤空間在10%以上。
楊清欣指出,要想搶占這么一塊龐大的市場,需要具備足夠的實力。而這實力主要體現在技術、品牌、產能三個方面。
長虹三杰的前身是三杰新能源,是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與江陰南北共建跨區合作,最早引進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技術方面,企業創辦人楊清欣自帶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信息產業部一等獎獲得者”等榮耀光環,注定三杰新能源不平凡的技術創新之路。幾年來,企業先后攻克了電池壽命、自放電、安全等一道道難關,研發出了功率輸出高、壽命長且自放電低的2.0AH、2.5AH等高倍率動力鋰電池,其續航時間不斷延長,自放電損耗控制在每個月3%以內,達到國際先進標準。
隨著鋰電池放電倍率和容量的增大,產品市場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寬。然而,要想讓國際一流的廠家“相中”,除了技術實力,還需要品牌和產能的支持。為此。2017年,企業不惜以出讓控股權的方式,嫁接世界品牌500強企業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換取充足的資金流和強大的品牌優勢。
在長虹集團鼎力支持下,企業迅速啟動建設二期項目,變半自動化生產為全自動化生產,產能較之前翻番,達到1.5G瓦時,今年全年國稅開票銷售預計近5億元,同比增長50%。
嫁接世界500強,品牌價值凸顯,企業迅速獲得大藝、寶樂、凱馳、博世、安海等國內外一流無繩充電設備廠家的認可。“僅博世一家一年就有3億只的訂單。”楊清欣告訴記者,隨著國內外訂單紛至沓來,企業二期產能很快飽和,必須迅速啟動三期項目。
據了解,企業的三期項目,新增300畝土地,新建PACK鋰電池組裝生產線,引進韓國、日本先進的設備,擴大產能,新增3G瓦時,形成30億元的銷售規模,實現高倍率電池國內銷量第一的目標。
借助長虹三杰勢如破竹的爆發力,在泰興看來,以長虹三杰新能源為龍頭,構建一條高倍率鋰電池全產業鏈即從殼體材料、軟包材料鋁塑復合膜、電芯制造最終到生產組裝的高倍率鋰電全產業鏈,勢在必行。
11月4日,泰興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開發園區特色化發展。其中,對黃橋經濟開發區進一步明確了“兩鏈一聚”的特色化發展道路,即以區內長虹三杰新能源、東圣生物和惠爾信為龍頭,做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健康科技、現代裝備制造三大特色產業。
12月初,黃橋經濟開發區專門委托北京谷川聯行,以長虹三杰新能源為龍頭,編制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規劃。與此同時,以三大特色產業為方向,迅速調整招商局架構。
在黃橋經濟開發區招商部門待了10多年的楊繼紅,今后將重點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招商。楊繼紅說,今后,他招商終于有了明確主題,由過去的“游擊戰”變成了“陣地戰”。
根據園區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楊繼紅的2020年及今后的招商計劃非常清晰:圍繞新能源新材料“補鏈”,引進鋰電池外殼材料、正負極配套生產商。圍繞“強鏈”,與國際院士研究所接洽,打造高倍率鋰電池技術創新研發平臺,提升新能源新材料創新能力。圍繞“延鏈”,招引國內外電動工具、航模、無人機等鋰電池應用下游廠家,建立高倍率電動工具、家用電器鋰電產業鏈。
延伸閱讀
泰興瞄準戰略新興產業招引大項目好項目
一直以來,泰興以園區特色化為經濟發展抓手,匯聚資源要素和創新要素,做大做強戰略新興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轉換發展動能,努力提升發展“含綠量”。
在泰興市委書記劉志明看來,深度融入長三角,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依托重點培育領域和研發基礎,重點發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是泰興“三區三園”加快形成特色優勢、積聚和形成動能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圍繞做大做強戰略新興產業,該市專門研究編制了《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專項規劃》。同時,搶抓機遇,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引進了長虹三杰、中智、長園華盛、理想萬里暉等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投資額度大、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重點新興產業項目,力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千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18%。
今年以來,泰興深入開展“項目質效提升年”活動,追高逐新,瞄準戰略新興產業,招引大項目、好項目,一手抓增量優化,一手抓存量調整,努力以高質量項目助推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該市經泰州認定的億元以上新簽約項目250個,完成泰州市交目標的208.3%;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78個,完成泰州市交目標的104%,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完成泰州市交目標的111.1%;億元以上新竣工項目65個,完成泰州市交目標的118.2%,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8個,完成泰州市交目標的100%。35個工業項目轉化為規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