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地時間9月26日,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戴姆勒”)總部斯圖加特傳來消息:現任戴姆勒董事會及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的蔡澈將于2019年度戴姆勒股東大會結束時卸任,同時戴姆勒監事會已決定任命康林松接棒,成為新一任戴姆勒董事會主席及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任期五年。另據官方消息稱,按照相關流程規定,經過兩年過渡期后,蔡澈將有望接替于2021年任命到期的現任戴姆勒監事會主席曼弗雷德·畢肖夫。
“大胡子”蔡澈即將功成身退
“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對于戴姆勒的此次人事調整,業界紛紛作出這樣的評價。的確,在戴姆勒服役42年、至今執掌奔馳全球業務已13年的“老兵”蔡澈,成就了戴姆勒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黃金時代。有媒體更直接地把此次人事調整定義為:戴姆勒的蔡澈時代即將結束。
這個結束,并不充滿著悲情和傷感。回首往昔,在掌舵奔馳全球業務的十余年中,從曾經的臨危受命、戰略調整,到備受質疑、扭轉乾坤,這位“大胡子”舵手的執著、魄力和遠見,帶領奔馳一路披荊斬棘。
在蔡澈的帶領下,奔馳憑借年輕化戰略的轉型、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以及深耕中國本土化戰略、梳理整合在華銷售服務渠道等一系列動作,從2013年開始在全球市場迅速恢復元氣。2016年,在闊別12年后,奔馳品牌以超過208萬輛的全年銷售業績,摘得全球高檔車銷量桂冠。同時,這一業績,比蔡澈喊出的2020年奔馳及Smart的銷量翻番,成為全球銷量第一高檔車品牌的目標,實現提前了4年。
“新生代”康林松不走尋常路
康林松的接棒,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出生于瑞士,1993年加入戴姆勒,從一名普通員工到主管戴姆勒旗下發動機全球采購業務的二級經理;再到離開戴姆勒任職邁凱倫CEO,一年后回歸戴姆勒負責奔馳AMG品牌;而后于2016年底成為戴姆勒全球研發負責人。這位“70后”新掌門人,是迄今為止戴姆勒最年輕的、也是首位非德籍CEO,不僅如此,康林松的接任還打破了戴姆勒掌門人多為工程師背景的“慣例”。
對于康林松的接任,蔡澈作出了如下評價:“自加入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來,他(康林松)曾先后擔任多個重要職務,他的才能與視野不僅贏得了我個人的敬意,也得到了不同業務領域同事的一致認可。”
事實上,在蔡澈將奔馳推向巔峰的同時,對康林松而言,如何使戴姆勒及奔馳在巔峰處站穩腳跟,并實現新的突破,既是對他本人履新后提出的目標和任務,也是戴姆勒和奔馳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必須面對的競爭和挑戰。
以前瞻之名迎未來之戰
新舊時代的傳承、新老舵手的交接,無疑是檢驗一家企業真正實力的時候。事實上,此次戴姆勒人事調整的初衷,就是為未來的競爭進行前瞻性布局。
不久前,戴姆勒公布了最新的重組計劃,將現有業務拆分成梅賽德斯-奔馳公司、戴姆勒卡車公司和戴姆勒移動出行公司,試圖通過拆分和重組,來應對行業和市場的變化。
實際上,在不斷刷新業績紀錄的同時,面對產業格局的顛覆性變革,就算是全球高檔汽車品牌的“一哥”,也有壓力。在蔡澈的主導下,奔馳推出了擁抱未來的“瞰思戰略”。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發布人事調整信息的同時,奔馳方面還宣布,“瞰思未來”(C.A.S.E.)戰略/純電動車型(EVA)部門將正式作為獨立業務單元,劃歸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足以見得,在面對電動化、互聯化趨勢的變革中,奔馳將其“瞰思戰略”的地位和重要性再度升級。
無疑,新一輪變革中的競爭,中國市場并無意外地成為重中之重。無獨有偶,就在戴姆勒宣布人事調整的同一天,奧迪方面宣布,將進一步擴充其在中國的研發團隊規模,聚焦自動駕駛、數字化及新能源汽車等相關領域。并將于2019年一季度在無錫增設研發中心,到2023年奧迪中國研發中心的規模將擴充近一倍。而寶馬方面,“ACES”戰略也與奔馳的“瞰思戰略”形成了“針尖對麥芒”的競爭。
而就在奔馳、奧迪、寶馬的首款純電動車型相繼落地的同時,蔡澈卻謹慎地下調了奔馳此前在電動汽車市場銷量的預期。畢竟,在推行電動化的過程中,包括產品的量產節奏、市場規模擴張的進度以及利潤率的平衡,都是包括奔馳在內的所有競爭參與者需要應對的挑戰。
接下來,康林松如何成功接棒,在任期內以“瞰思戰略”為核心,使奔馳在傳承、突破、創新、變革中續寫“傳奇”,則是他的核心職責。而將“瞰思戰略”在中國持續、深入落地,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