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即使你是全能選手,也應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深耕,專心、專注地做好,千萬不能眼花繚亂。
8月17日,東湖高新瞪羚企業--武漢逸飛激光設備制造公司(以下簡稱“逸飛激光”)的生產車間一片繁忙,國內首臺全極耳圓柱電池裝配線下線并交付客戶。
激光焊接、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逸飛激光從成立之初的激光生產企業,已經發展為一家全面掌握動力電池生產全工序的企業。該公司產品與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訂單同比增長100%。
而在十年前,逸飛激光的主打產品剛進入市場就遭遇金融風暴。面對這場金融海嘯,逸飛激光的做法是給客戶做低成本的產業升級。這種既經濟又高效的做法,幫助不少企業熬過危機,并與逸飛激光成為莫逆之交。如今,智能工廠的解決方案又讓逸飛激光和這些企業伙伴的關系更加“親密”。
“市場大到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自吃得下去”,逸飛激光總經理--兩次險些倒在危機里的吳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只有將擅長的領域專注地做大做強,才是企業活下來,并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
親自研發核心技術
一個產值不到2億元的企業,在過去三年,總計在研發上投入1200萬元。今年,研發投入更是高達2800萬元,研發人員也將從40人增加到80人。“技術男”出身的吳軒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吳軒是湖北恩施人,在華中科技大學學習機械工程與自動化。1999年,他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之后,進入楚天激光集團工作。當時激光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剛剛萌芽,吳軒的畢業設計就是用激光來做汽車底板的焊接。
他一路從普通技術員做到楚天激光切割機部門的負責人。2005年,吳軒決定“單干”。
吳軒說,出來創業有幾個原因。最主要的是他感覺無論從技術、商業模式角度,都可以拓展出一種新的思路。當時,激光產業的商業模式朝著做大、低成本的方向發展,行業不求做深,只是一味地求做量、做覆蓋。他認為,應該選擇一個方向做深做細。第二,在激光應用方面,他最看好的激光焊接尚未發展起來,只是零星地應用。這源于一些技術瓶頸沒有打破,也直接導致產業鏈無法打通。雖然激光焊接的直接投入是比較大的,但這種更先進、自動化程度更高、可靠性也更高的技術,可以節約人工成本、提高合格率、降低電耗,從綜合成本核算來說更合算。
在做了充分的市場調查和技術儲備后,吳軒的逸飛激光誕生了,“當時想的就是一飛沖天”,吳軒笑道。創業后,吳軒親自參與產品研發。2007年,吳軒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自己的核心產品--500瓦商用燈泵激光器。當時市場的主流產品為300瓦功率,功率越大意味著轉換效率越高。逸飛激光瞄準的是手機電池市場。此時,國內手機電池市場需求旺盛,激光器在手機電池外包裝環節應用極廣。
吳軒回憶,相比國外機器,逸飛激光的價格非常具有優勢,但比國內同類產品還要貴兩萬元。剛開始的時候,推廣特別艱難。他一遍遍地往沿海城市跑,希望在大企業中尋找生機卻屢屢遭拒。
在深圳天寶電源有限公司,吳軒提出免費提供一臺機器試用。他在自己的機器和天寶原有機器上分別掛了電表,一個月后,逸飛激光的機器節電60多度,一年下來可節省電費兩萬元。不僅如此,他的機器每小時可生產500只電池,而原有機器約為350只。“我們的機器進入車間后,工人們都搶著用”,吳軒說,深圳天寶后來陸續買了200多臺機器。
也是在2007年,國內首家做汽車動力電池的公司--蘇州星恒電源有限公司做產業升級,想把電池的不銹鋼殼轉換成鋁殼。鋁合金成本只有不銹鋼的三分之一,一年可以節省400多萬人民幣。同時鋁合金的重量也只有不銹鋼的三分之一,電動汽車需要幾百個電池,車身的重量也減輕了不少。但在當時,激光焊接鋁合金難度很大。蘇州星恒幾經輾轉找到逸飛激光,使用500瓦商用燈泵激光器的焊接效果十分理想,順利解決產業瓶頸。
兩次危機推動戰略改變
逸飛激光似乎真的一鳴驚人了,僅一年就積累了300多個客戶。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一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制造業遭受重創。“已經簽訂的訂單被大量毀約”,吳軒告訴記者,很多老客戶突然就倒閉關門了。2008年12月,當月訂單只有1臺。“確實有點絕望了”,現在回頭再看身處危機時的自己,吳軒很是感慨,“其實每一次,我所做的戰略改變都是基于危機的。如果做好了應對危機的儲備,危機也可以變成機會。”
當時,有家企業找到逸飛激光,詢問是否可以給現有設備進行升級。這30多臺設備都是其他品牌,改造后,效能可以達到逸飛激光新設備的90%。
這給了吳軒很大的啟發。他發現,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已無能力擴大生產,但是又亟待提高產能。這時候,大家更多的選擇是做技術改造、設備優化,以控制成本。吳軒適時地推出了設備改造業務。僅2009年,公司的改造訂單就做到了接近500萬,幫助企業度過難關。隨后,逸飛激光幸運地介入了第一輪動力電池產業的起步。但很快,第二次危機就來了。
2011年,吳軒明顯感到產業進入低價競爭的惡性PK,在價格戰中,逸飛激光不占優勢。“如果只做單機,最終會淪為別人的附屬品。只有自己做生產線,才能決定命運。”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逸飛激光在東莞建廠,計劃做全工藝、全產線、全結構的產業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讓激光器成為生產線中的一部分。企業投產,最需要的是一套車間解決方案,甚至是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往往不是一個企業獨立完成,而需要產業鏈協同完成。但吳軒認為,基于對整個產業的熟悉,他能搭建最優的車間整合方案,而這其實就是核心競爭力,“不謙虛的講,我們就是整個產業鏈的‘總導演’”。
如果已經有能力建造動力電池智能工廠,為什么不干脆直接造動力電池?“在產業鏈里,應該是專業人做專業事。雖然這樣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利潤,但也失去了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失去優勢。”在這一點上,吳軒似乎看的很透,他說,在“2025”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要達到500萬輛,這將引爆整個產業,市場對逸飛激光來說已經足夠大了。最終能獲得多大收益,就看能夠做到多深了。不久前,逸飛激光一個智能生產線的銷售額就達到了4000萬,超過2010年全年的銷售額。
遺憾擁抱資本太晚
2015年,《中國制造2025》戰略出爐。這一年,傳統制造業紛紛改革轉型尋求突破。吳軒明白,激光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來了。此時,距離企業成立正好十年。吳軒特別推崇與客戶聯合研發。落足于產業的聯合研發可以更加了解客戶的需求,這讓客戶在研發中獲利,也增強了與客戶之間的粘度。“2010年,我們還呆在各自的圈子里。而到2015年,企業和我們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戰略關系,捆綁在了一起。”目前,逸飛擁有十幾家這樣的戰略合作伙伴。一個獨家的“尖端”技術為吳軒的智能生產線錦上添花。這種名為全極耳的焊接技術,解決不同金屬材料間的焊接難題,會使電池內部的電阻變小,通電的電流變大,既能提高轉換效率又能節省充電時間。
也是在2015年,逸飛激光開始接觸資本市場。“我在2015年之后才開始提出IPO,早期一直是自己埋頭在做,現在看來,我們擁抱資本確實晚了一些”,吳軒坦言,這成為他最大的一個遺憾。2011年,吳軒自己投資在東莞建廠,他用“節衣縮食”形容當時的窘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發展。這四年里,逸飛激光的產值僅從3000萬增長到6000萬,被吳軒定義為企業發展的“滯脹期”。
從2015年,逸飛激光開始接觸資本,兩年內融資近2億元。去年,逸飛激光的產值為2億元。今年,吳軒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3億元,預計到2020年,產值達到10億。對于上市,他依然持順其自然的心態,“各方面都準備好了就往前推”。他希望當企業資金雄厚以后,開始真正做智能工廠整體方案。而一個智能工廠的產值就能達到兩億元。他透露,最近正為國內知名汽車生產企業規劃方案,“投資沒有上限”。“這樣的方案會越來越多。我們只有融資達到一定高度以后,才會真正釋放。”吳軒說。
常有客戶向吳軒建議:逸飛激光早已不單純是做激光器的了,做的是智能裝配線,為什么不干脆更名。
但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都是通過一個點開始介入產業,然后逐漸發散。激光是他踏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現在成為企業一個支點,而或許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詞語足以概括逸飛激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