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和汽車巨頭的簇擁下,自動駕駛時代真的要來了
曾經發生的科幻電影里的場景如今來到了現實世界。
美國時間10月24日,谷歌首席財務官Ruth Porat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今年三季度增加了“Early Rider”項目的參與人數,并開始測試付費模型,而且已經有用戶為乘坐Waymo自動駕駛車輛付費。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話,形成的威力確可以遠超印度洋海嘯,它足可以讓無數“友商” 腎上腺素瞬間飆升,讓一眾車企大佬們失眠到深夜。
這是全球范圍內無人駕駛技術首次在沒有安全員的情況下進行出租車的運營并向公眾收費,標志著自動駕駛技術從研發階段即將步入商業化應用階段。
它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動駕駛時代真的來了。
這一刻的到來讓人感覺是如此的不真實。人們總是以為自動駕駛遙不可及,依然是停留在技術開發和測試階段,而就在此刻,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州鳳凰城內已經有至少400名乘客正在享受無人駕駛汽車給他們帶來的便利。
乘客在App上下訂單后,一輛不再有司機或安全員的空車按照要求準時停在你的門前,出租車完全成為一個私人空間,乘客在呼呼大睡時再也不用考慮自己的、糟糕的睡相。
谷歌兄弟公司Waymo的CEO John Krafcik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幸福的說到,自己99歲的母親是無人車乘客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她曾經對無人駕駛技術持懷疑態度,但當乘坐無人車幾十秒之后,就徹底放下了防備。
人類歷史上,無數科技巨頭就如同頑皮的孩子,向水中扔下一顆顆石子,從此水面不再平靜,而這次在人類出行領域仍下石子的,是谷歌。
很難想象,當這枚投入水中的石子泛起的漣漪波及到全世界各個角落后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整個汽車產業、人類的出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取得今天的成績,谷歌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
01
2004年3月,在美國加州的莫哈維沙漠中,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efence Advanced R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舉辦了第一屆無人駕駛汽車陸地挑戰賽(Grand Challenge),十余輛汽車在沙漠中以十分“詭異”的姿勢行駛著,有的原地打轉,有的左右搖擺……最終沒有一輛車行駛到終點。
一年之后,DARPA的比賽再次如期舉辦,這一次參賽隊伍的規模和獎金和上一年相比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而更讓人興奮的是,參賽隊伍的技術水平也有了極大的突破,這一次的比賽共有五支隊伍到達了終點,而由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與AI實驗室教授Sebastian Thrun(塞巴斯特安·特龍)帶領學生打造的一輛改裝的大眾途銳率先沖過終點線。
經過此次比賽,塞巴斯特安·特龍成功引起了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的注意,這兩位科技天才如雷達一般,時刻搜尋著最前沿的技術和最頂級的專家。他們邀請特龍加入谷歌,并建立一個硬件實驗室,也就是后來被稱之為谷歌最神秘部門的Google X。
2007年,已經加入谷歌的特龍繼續代表斯坦福出戰,這次他們敗給了卡耐基梅隆大學,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但谷歌卻通過這次比賽招募到了更多的無人駕駛人才。
2009年,谷歌正式啟動了無人駕駛項目。
無人駕駛項目設立于后來的Google X實驗室下,這個神秘的實驗室承載了太多外界看來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幻想無疾而終,而有些卻在沉寂多年之后形成巨大的顛覆力量。
在那個時候,或許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無人駕駛到底什么時候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彼時的特斯拉剛剛從鬼門關前兜了一圈,幾近破產邊緣;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傳統汽車巨頭更是一片哀嚎,通用陷入破產保護,克萊斯勒正在被菲亞特收購,汽車巨頭豐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虧損,其CEO面對記者當場流下眼淚。而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未來會有一天陷入另一個更大的焦慮之中。
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已經開始從國家層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那一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只有5000輛,無人駕駛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境。
此時,距離百度悄然啟動無人駕駛項目還有四年,距離蘋果開啟無人駕駛項目并秘密地執行造車計劃還有五年。
當一個有錢又有實力的人起步還比你早,這個事情就有些恐怖了。
02
在籠絡頂尖人才方面,谷歌占盡了先機。2009年,谷歌率先闖入無人駕駛領域,彼時的無人駕駛還是藍海,大把的人才等待谷歌去吸納,況且哪個技術狂人能拒絕谷歌拋來的橄欖枝呢?
谷歌無人駕駛項目最初的負責人塞巴斯特安·特龍(Sebastian Thrun)是世界頂級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專家,發明了世界上首輛無人駕駛汽車。
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曾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助理教授,也是最早在美國開展自動駕駛研究的專家之一。此人后來擔任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的首席技術官。
安東尼·萊萬多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開發了首款無人駕駛摩托車,這位老哥堪稱自動駕駛界的傳奇人物,后來加盟Uber又被谷歌起訴的故事更是被業內“廣為傳頌”。
谷歌自動駕駛硬件主管布萊恩·薩爾斯基(Brain Salesky),是2007年DARPA無人車挑戰賽冠軍團隊成員,也是Urmson在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的同事。
Dmitri Dolgov,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曾任谷歌視覺識別軟件工程師,后來成為谷歌無人駕駛項目的CTO,并成為Waymo的副總裁。
此時的谷歌幾乎已經籠絡了自動駕駛界最頂尖的技術人才,他們聚集在一起的力量無異于小型原子彈爆炸。
而當這些人從谷歌離開的時候,便瞬間占據了無人駕駛界的半壁江山,攪得無人駕駛圈天翻地覆。
Urmson在2016年離開谷歌,創辦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公司Aurora,并在一年之后成功拿下大眾和現代這兩家德國和韓國最大的汽車集團;萊萬多斯基后來創辦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后被Uber收購;Salesky后來和Uber自動駕駛前工程主管彼得·蘭德(Peter Rander)一同成立了Argo.ai,創下了成立短短三個月被福特以10億美金收購的也界神話。
谷歌成為了無人駕駛領域當之無愧的“黃埔軍校”。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03
“召齊神龍”之后,谷歌開始在無人駕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與傳統車企保守的策略不同,谷歌直奔L4級別以上的無人駕駛技術開發,目標直指全無人駕駛級別。
2010年,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里程超過14萬英里(約23萬公里)。谷歌當時發表博文稱,它認為其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減少一半。與此同時,谷歌還發布了一個視頻,視頻中谷歌員工讓失去95%視力的Steve Mahan坐上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體驗其中的樂趣。
此時的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成功的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他們意識到自動駕駛汽車在路面行駛必然會對已有的公路交通法規帶來沖擊,律師和政界人士也開始呼吁政府立法,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路上進行測試。
2012年5月,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正式獲得了美國內華達州車輛管理局(DMV)頒發的執照,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為自動駕駛汽車頒發的第一張執照。
就在這一年,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里程到達了30萬英里,并將自動駕駛汽車的路面測試范圍,從簡單的園區路況和普通高速路況,擴展到了包含復雜交通環境的城區路況。
此時此刻,科技巨頭們率先感覺到了從谷歌吹來的這股來自未來世界的風,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
2013年,李彥宏在百度內部啟動了無人駕駛項目,這一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僅有1.7萬輛。在當時看來,這一舉動確實是很瘋狂,人們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也沒有意識到這一舉動到底意味著什么,以至于當時很少有媒體對其進行報道。
2014年,蘋果開始秘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直到2017年,蘋果CEO蒂姆·庫克才在公開場合承認這一事實。
而此時,一些傳統車企依然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甚至固執的認為完全自動駕駛是沒有必要的。
比如豐田,在豐田CEO,同時也是賽車愛好者——豐田章男的世界里,體驗駕駛的樂趣才是消費者花錢買車的初衷。2014年9月,時任豐田副首席安全官的Seigo Kuzumaki再次強調——安全性是豐田的重要目標,因此豐田不會研發無人駕駛汽車。
比如大眾,在2015年深陷尾氣排放門的丑聞,連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都尚未明確,更不用提無人駕駛。
而在地球的另一側,谷歌的測試車輛繼續默默的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不停。2014年4月,谷歌通過博客表示,測試車輛已經可以應對數千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狀況。這是自2012年以來,谷歌第一次對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的信息進行了更新。
2015年,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第一次走出加州,開始在外地進行測試。
然而,雖然谷歌無人車項目在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但在商業化進程上卻一直停滯不前。
或許是商業化進程的緩慢讓谷歌的高層和無人車項目的工程師都深感不滿,2015年9月,谷歌聘請現代和福特前高管約翰·克拉富西克(John Krafcik)為自動駕駛汽車項目首席執行官。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谷歌無人車項目走向商業化。
2016年12月,谷歌的無人駕駛項目正式從谷歌獨立出來,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并取名為Waymo。
從此,Waymo開始向實現商業化展開了沖刺。
04
獨立后的Waymo開始越戰越勇,不斷沖擊著競爭對手們脆弱的心臟。
2017年4月,Waymo推出了Early Rider試乘計劃,數百個家庭經過注冊審核可以在在APP上下單,即可如同打車一樣叫一輛Waymo的無人車前來接駕,并且提供7X24小時服務。
2017年11月,Waymo宣布該公司開始在駕駛座上不配置安全駕駛員的情況下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創造了業界的又一個第一。
與此同時, Waymo宣布,其無人駕駛車輛在公共道路上的測試里程已經超過了400萬英里(640萬公里)。這意味著,按照美國人平均的開車速度,400萬英里的駕駛里程,大概需要開300年才能完成。
2018年,加州DMV發布了各大自動駕駛公司測試過程中的“脫離”報告,報告顯示,Waymo在加州總共測試了352,545英里路層,脫離次數總計63次,每1000英里脫離的次數為0.18次,也就是說Waymo的無人駕駛汽車每5000英里才會出現1-2次無法應對的情況。
這個成績將位列第二名的Cruise已經遠遠的甩在了身后。
2018年3月27日,John Krafcik宣布了一項重要合作:Waymo將聯手捷豹路虎打造基于捷豹I-PACE純電動汽車平臺的自動駕駛汽車,該車隊最終規模將達到20000輛。
5月31日,Waymo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共同宣布,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擴大,Waymo將從FCA美國購買62,000輛克萊斯勒Pacifica混動車,以擴大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公共自動駕駛車出租車隊。
10月10日,Waymo再次向無人駕駛圈丟下了一顆重磅炸彈:Waymo官方宣布旗下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的測試里程突破1000萬英里,足跡遍布6個州,25個城市。
這個數字仿佛在像競爭對手們宣告:你們真的趕不上我了。
目前,Waymo有總共700輛無人駕駛測試車輛,而通用旗下的Cruise是它的一半,有300輛,蘋果在加州有70輛,而其余競爭對手的測試車輛更是少的可憐。
此時,競爭對手們要想快速追趕Waymo,唯一的辦法就是大量投入測試車輛以及研發費用,但這個費用的支出已經不是一般玩家可以承受的起的了。例如Uber,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每天虧損100-200萬美元,每個季度虧損1.25-2億美元。Uber甚至開始考慮拆分自動駕駛部門,以吸收外部股東來降低支出壓力。
此外,如今的無人駕駛的技術人才簡直比大熊貓還稀缺和珍貴,眾多人才集中在谷歌、蘋果、特斯拉等美國科技巨頭,谷歌給高管開出的薪水更是讓一眾初創公司望而卻步,萊萬多斯基曾經在谷歌領過共計1.2億美元的薪水。而自從萊萬多斯基跳槽到Uber后,Waymo以“違背競業限制”為由對其進行起訴,更是給競爭對手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不要想從我這里挖人。
Waymo似乎在和全世界宣告:沒有錢又沒有人,就不要再想著和我競爭了。
而對于競爭對手來講,現在缺的不僅只有錢和人,還有無論如何都再也找不回來的時間,Waymo的起步太早了,1000萬英里的路測一時半會也是追不上了。
最焦慮的還不是和Waymo一樣的無人駕駛科技公司,而是傳統車企,如果不奮力掙扎的話,曾經驕傲的汽車工業巨子將淪為硅谷科技小子的代工廠,這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畫面。
05
此時此刻,想要拼命實現無人駕駛夢的再也不僅僅是谷歌,還包括曾經穩如泰山的汽車工業巨頭們,他們開始瘋狂的撒錢、收購、抱團……
曾經堅定“鄙視”無人駕駛的豐田章男一改常態,在外界看來仿佛失去理智一般的花重金砸向無人駕駛,試圖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
2016年1月,豐田初斥資10億美金成立豐田研究所(TRI),專門發力人工智能;2018年3月,豐田傳出消息將投入28億美元成立一家新公司開發無人駕駛軟件;6月,豐田將10億美金砸向東南亞網約車企業Grab;8月,豐田宣布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向Uber投資5億美金;10月,豐田宣布和軟銀達成合作,共同組建一家開發操作自動駕駛車輛的平臺。
然而,這種瘋狂似乎并沒有給豐田帶來太大的成績,根據已經公開的信息來看,豐田要到2020年才能實現L3級自動駕駛汽車上路。
大眾目前的表現更是讓人感覺已經著急的一塌糊涂,但是尚未找到一條明確的出路。
焦慮的大眾在2018年1月的時候和現代共同宣布與Aurora達成戰略合作。此后,大眾一度試圖收購Aurora,但遭到拒絕。
最新的消息是,大眾CEO赫伯特?迪斯希望豪擲137億美金,購買Waymo 10%的股份,但這似乎只是迪斯的一廂情愿,并未得到監事會的認可。
下手更早的福特一度低估了無人駕駛系統對于傳統車企的挑戰,曾經堅決的要自己開發技術。到了2016年的時候,福特意識到了自己根本沒有這個實力。
2017年2月,福特宣布斥資10億美金收購Argo.Ai,一家剛剛成立3個月,不到10人的初創公司,這一舉動在自動駕駛圈引發了不小的地震。
通用的醒悟比福特早了一年,2016年,斥資10億美金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團隊Cruise。
2018年5月31日,通用又發布消息,軟銀愿景基金將以22.5億美金巨資投向通用旗下自動駕駛公司Cruise。這是自動駕駛圈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單筆融資。
10月,通用汽車與Cruise聯合宣布,將攜手本田共同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至此,Cruise和通用、本田攜手組成了目前最強大的“反Waymo聯盟”。
一時間,自動駕駛的江湖風云詭譎,波濤洶涌。科技公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成為車企們爭相追捧的座上賓。
曾經遙不可及的無人駕駛,在一眾科技和汽車巨頭的爭相簇擁之下,仿佛瞬間站在世人面前。
一個人的夢想是夢想,而所有人的夢想聚集在一起時就會變成現實。
當無數的車企和科技公司前赴后繼投入無人駕駛的浪潮中時,將會對產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激烈的競爭不斷促進著產業的發展,讓真正的無人駕駛早日來到每個人的身邊。
它將讓汽車變為除了家和工作場所的第三空間,它將大大提高出行效率,降低車禍事故,它將徹底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
無盡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與每位置身其中的汽車從業者息息相關,成為見證者甚至參與者是件無比幸福的事。
延龍車友圈 2018-10-31
圈主:yanlong 帖子:1汽車工業自動化圈 2018-10-31
圈主:x13249819827 帖子:16大顯神通圈 2018-10-31
圈主:x13249819827 帖子:0上海燃料電池交流圈圈 2018-10-31
圈主:chenxinsnec 帖子:0小鵬汽車圈 2018-10-31
圈主:新能源汽車網 帖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