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正式實施。在這期間的過渡期內,我們也見到了各家車企的花式營銷大法,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更多的銷量。在每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上,我們見到的也依然是常見的老幾位"熟客"。老牌車企巋然不動,新興車企前仆后繼,那么考驗真愛粉的時候到了:沒有補貼,你還會買新能源車嗎?
低速代步車的"占號"時期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牌照是最主要的促進因素。彼時,低價低速的知豆、眾泰E200等迅速占領銷量高地。一輛輛看起來制作粗糙且技術含量堪憂的低速電動車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雖然貼上了"粗制濫造"的標簽,但十幾萬的售價還是有些令人瞠目結舌。
實際產品價值幾何?很快有了答案。第一批低速電動車在次年無法享受補貼后,價格直接縮水到4萬元,前后4倍差價讓人們看到這一場"騙局"背后的紅利。或許,不信任的種子也在此時生根發芽。
百花齊放OR群魔亂舞
2018年,新能源市場掀開了最繁榮的一頁。標榜高端、科技、未來的造車新勢力登上舞臺,試圖與傳統汽車徹底割裂并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也是在2018年,新的補貼政策發布,對車輛的續航里程等有了新的更細致的要求,也是這次新政,徹底將之前毫無產品力可言的低速代步車踢出局。
傳統車企的不甘示弱和新勢力車企的躍躍欲試,讓我國新能源市場規模空前。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累計產量127萬輛、銷量125.6萬輛,占汽車整體銷量的4.5%,比去年同期增長61.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全年累計銷量105.3萬輛,純電動車占據了約75%的份額;新能源客車和貨車的銷量幾乎全部來自純電動車。
牌照、限行、補貼,政策的引導之下,新能源車市沸騰。我們見證了巨大的銷量,也見證了百余個新品牌的誕生。是百花齊放還是群魔亂舞?在這一年,新能源車開始追求精品化和長續航,也誕生出不少優秀的作品。
大潮退去誰在裸泳?
經過狂放的發展,進入2019年,新能源市場開始轉向緊縮。高續航不再是審核的首要標準,政策導向正在向市場導向轉變,即便是有限行限號等諸多因素,消費者仍然更看重產品本質。
6月25日將正式邁入新的補貼期,如果說之前是政策導向倒逼車企技術研發,那么現在就到了交答卷的時刻。新政策的初衷也是在此,但不得不說,縱觀市場,裸泳的不在少數。三電技術依然缺乏說服力,充電難的問題依然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掣肘。而增加的購車成本會成為消費者放手的"重磅稻草"。
資金雄厚的傳統車企相對平穩,比如廣汽、比亞迪等曾表示會繼續沿用之前的補貼政策,多出部分由廠家承擔。但對于嚴重依賴融資的造車新勢力而言,只會更加艱難。最先交付的蔚來尚未得到分毫盈利,更不用提那些還在發布品牌階段的車企了。從2017-2018年的熱火朝天,到如今的步調漸穩,已經有太多品牌銷聲匿跡了。
值得肯定的是,每一次補貼的轉變都促進了車市的進化,沸騰逐漸冷靜,產品愈發精進。如今,補貼退坡"大限已至",那么你還會選擇新能源車嗎?